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个性活动、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提高语文成绩和教学质量的一条新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教师个人自身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俗话说,打铁人本身要过硬,就是这个道理。提高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以情濡情。我在一线的教学中很注意这一点。如在讲课中有没有讲透、甚至出错的地方,我在下次课中一定会在全班更正,重新讲解,而不顾及所谓的“面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不慕虚荣、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具体而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势利导。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了解学生。这包括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水平并无高低之别,但重要的是我们要顾及每种气质的特点,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注意克服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另外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观察生活,了解社会,争取通过教学使他们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千万不要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地对待学生,抹杀学生个性,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激发兴趣,培养情感,诱发内因。我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所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一是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注重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多提出思维悬念,使学生对新学内容产生兴趣和情感。二是要用活教材,通过介绍我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和卓越贡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国情感。三是在学生中倡导研究性学习,通过设计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四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五是注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每堂课,安排有两次质疑问题,一次是学完新课后的质疑,一次是回归评价时的质疑。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就会轻松愉快,不但对所学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而且对任课老师也会产生亲密的感情。六是及时评价学生的进步,激励他们天天进步。
三、激发动机,培养习惯,苦练内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能把学生的全部动力调动起来,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一是提出学习要成功、学习能成功的思想,使学生从成功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学习动机;二是上新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表扬预习得好的同学中激起学习动力,树立榜样的力量;三是引入新课后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学生明确该学什么,怎样学,引导正确的学习动机;四是提高学生做题准确率,增加预习的时间,增强搞好学习的动机。在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四点:一是认真预习老师布置的新内容,养成自觉阅读课本的习惯;二是积极思考拟定的思考题养成积极思考、认真做题、审题、自觉检验的习惯;三是听课时要边听边想、边做边记,积极发言;四是养成自觉梳理、整理已学知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等习惯,不断积累丰富知识,特别强调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和整理错题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降低做题的错误率。
四、培养意志,锻炼毅力,以勤补拙。在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毅力方面,其做法:一是教师经常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对待困难要知难而进、勇于克服。二是要求学生要先预习后上课,要带着问题来上课,不要“空着脑袋”来赶阵子、随大流。三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和毅力的自觉性训练、果断性训练和坚持性训练,使学生对搞好学习充满信心。四是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拼搏精神。
实践证明,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巨大动力。而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来全面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正是高考考纲对个性品质作出考查的目的之所在。这也是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
张略,教师,现居湖北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