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一.巧用信息技术、拓宽语文教学大舞台
凭借教育软件、校园网、资源库等,使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开发。巧用信息技术,节省了时间,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使学生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舞台。如在教学《威尼斯》时,学生很难真切感受到意大利名城威尼斯那温和明媚、美妙庄严的异国情调。我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先放一段有关威尼斯的录像,然后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再将各个重点场景的精美图片一一展现出来,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了整体把握,在愉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信息技术,师生同步创新
巧用信息技术,师生进入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艺术。师生巧妙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思维的实践活动,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充实于语文教学中去,使语文教材更加完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如:教材中《春》、《苏州园林》、《济南的冬天》、《秋天》等内容丰富生动、韵意深刻的课文,可借助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所创设的情景让学习者各得神韵,悟其精髓。
三.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学生在新奇中投入地学习、思考,在愉悦中参与,在表演中体味。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四.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巧用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随时获取写作素材,从而丰富写作题材,不为“材源”枯竭而烦恼。通过网络,大量地阅读优秀习作,鼓励学生创作发表,为学生的学习、写作、发表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提供全新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播放月下荷塘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产生共鸣,然后让学生仿写美丽的校园,效果良好。
总之,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以其独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让我们科学地、艺术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它成为教学中真正有效的辅助手段,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宋忠东,教师,现居甘肃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