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39811

[ 万志 文选 ]   

2011广东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题浅析

◇ 万志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1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的评卷工作,评改实用类阅读题。通过对试题的分析,专家的培训和考核以及近十天的阅卷,我收获和启发良多。
   实用类阅读选的是温源宁先生所写的《梁宗岱先生》一文,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一书。从选文来看,有两个特点值得特别关注:其一,选文地域色彩浓厚。作者温源宁先生生于1899年,系广东陆丰人。梁宗岱先生是广东新会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作者和所写人物均为广东籍,充分彰显了地方特色,也可见命题人在选材上煞费苦心。同时,我们注意到文学类阅读选文的作者陈秉汉先生亦是广东普宁市人。本土化的作家和材料,能让考生读来倍感亲切,同时也会使广东考生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彰显地方特色,这是一个亮点,也给了我们一个暗示。预计来年还会继续在试卷中强化这一特点,所以有必要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了解岭南文化。其二,命题人有意淡化文体意识。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一书原本是英文的,后来由南星翻译成中文,此书以素描的方式,“春秋”的笔法写下作者对胡适、辜鸿铭、吴宓、周作人、徐志摩、梁宗岱等十七位文化名人的印象记,辛辣别致、活泼高雅、新颖风趣。本书的文体在学术界界定不一,有人说是散文(张中行),有人说是人物传记(钱锺书、香港书话家黄俊东),亦有人称为人物随笔(陈子善)。可以说,《梁宗岱先生》一文界于传记和散文之间,既有人物传记的写实性和文学性,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评卷过程中,笔者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不少考生因为对一些基础知识、概念理解不准确到位,导致该得的分数白白丢掉。例如实用类的19题考的是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两小题的参考答案分别是夸张和比喻,但在评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对修辞手法这一概念及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理解似是而非:要么是误解修辞格,将其外延无限放大,如说明、白描、细节描写、举例子、打比方等,要么误答其他修辞格,张冠李戴,如拟人、排比、借代、比拟、对比等,要么是芝麻胡子一把抓,一个小题写上两种或以上的修辞手法。这样看似简单的4分就变成0分了。其实近几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明确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九种。
   我的感受之二是不少考生缺少回到文本、具体作答的意识,导致失分严重。我以为结合文本、具体作答这在做作用题、语句含义理解题、探究题时尤为必要和重要。19题的后半部分即是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说到夸张手法,一些考生只知道是为了突出强调,说到比喻手法,只知道是为了生动形象,而不能联系文本,分析其在刻画表现人物或事物等方面的作用,这样势必流于空泛,不能得分。像这种题目,仅有“模式化”的机械回答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的句意,作出简要的分析。同样,21题考查的是语句的含义理解,要准确作答,必须回到文本,联系上下文,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具体分析梁宗岱先生的具体表现。否则至少三分之一的分数就没有了。
   评完卷得知:实用类选考人数占总考生人数的67%左右,总平均分为8.5分,而文学类选考人数占33%左右,总平均分为10分。而2010年实用类选考人数占总考生人数的70%多,总平均分为7.47分,文学类选考人数占20%多,总平均分为6.92分。2007年实用类总平均分是7.57分,文学类总平均分是7.08分;2008年实用类总平均分为6.11分,文学类总平均分为6.6分;2009年实用类总平均分是5.78分,文学类总平均分是5.59分。对比发现:选实用类考生数占总考生人数比2010年少了10%左右,实用类总平均分自有选考的现代文阅读五年来首次低于文学类总平均分,实用类和文学类总平均分首次均超过满分15分的一半以上。对于最后一点,说明选考的难度上有明显的降低。对于前两点,说明命题人为改变选考题广大考生一边倒向实用类的状况,在有意适度降低文学类阅读命题的难度,不少考生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了这一历史趋势,当然这也让选考逐渐变得名副其实。这也启示我们在高考的复习中,决不能投机性地只复习实用类阅读,这样就让一部分可以拿到更高分数的学生失去了一次竞争的好机会。
  
   万志,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2011广东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