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39773

[ 王文芸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情怀生成

◇ 王文芸

   有人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首激情的诗,是一幅绚烂的画,是一首流淌着清泉的歌。之所以如此说,追本溯源是执教者应有的一种语文素养,一种教学品质,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文情怀。冰心老人曾说“当老师,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正是执教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痴迷的热爱、百折不回的执着,才有了语文课堂山花烂漫的生命力。王国维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做学问的境界,其实语文课堂也是如此,看似难以企及,其实它的奥秘就贯穿在我们平常的教学理念及活动中。
   一.技术技能的支持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语文教学手段也加入了科技含量——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中声音、图像的恰当使用可以鲜活再现情境,激活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形象、感性的表达教材所要传达的文本情怀。曾获无锡市评优课一等奖的叶有德老师在教授《过洞庭》时,就使用了音像配合的诵读法,学生在铮铮的古琴声中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后,老师又播放了浩淼的洞庭湖影视画面,并在抑扬交错的古筝乐声中范读。这时学生的思维、眼界顿时开阔,诵读兴致高涨,全身心投入声像情境中再次朗读。当教师最后播映音像原声朗读时,学生对张孝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的自信与豪情已是如临其境、心神领会。
   在注重人文回归的主流背景及现代化教学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黑板和媒体投影成为课堂上重要的展示平台,执教者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块阵地。除了娴熟的媒体技术外,一手漂亮的粉笔字、精当的板书、醇厚而带磁性的嗓音、标准的普通话、幽默机智的应答、文化底蕴丰厚的遣词用句等技能,同样能有效刺激学生感官,提升文本解读层次,感受浓郁文学情怀。
   二.情感磁场的密布
   也许由于应试的功利性,许多学生会觉得没有读过令自己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课文,但语文课堂毕竟不是学生或教师孤军奋战的濯濯童山,而是一个师生思维阡陌交流的云兴霞蔚的山阴道,而情感始终是这个跋涉过程的助推力。要使课堂上思维流动、情感流淌,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应有满脸满怀的热情,并贯穿于情境导入、文本解读、课堂拓展及结束激励语等各个环节中,自觉形成一种使学生难以抗拒的情境感召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很自然跟着教师起伏的情感节奏流动,课堂教学才会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课堂上执教者真情投入,能使整堂课的教情、学情、文情完美统一,有效引导学生情境体验、披情入理,这将是拨动学生心弦、折射真善美人文情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执教者动情了,学生才能动情,师生都感动了,语文课堂的情怀感召自然就生成了。
   三.心灵生命的感召
   许多学生的确在语文课堂上感动了,对自然界的丰富和谐产生了敬畏,对人类灿烂的文化由衷的赞叹,但更多学生会觉得这只是对不可及的苍穹的一种仰望,虽动人然离自身太过遥远。
   其实语文教学文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真实生活的提炼。孔子说:“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深切著明。”文本就是一个生活实例,教师应抓住学生动情的这一契机,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及时有效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当课堂教学的光芒照亮学生心灵的每个角落,学生才能运用课堂体验对现实生活见微知著、洞幽察微,严肃对待社会生活的阴暗丑恶现象,感知其正义良知的可贵,践行理想的路标,升华生命的情怀。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教亦需载道。文本解构后适时地拓展、联系自身生活,则更易于对学生潜能的发掘、意识的觉醒、精神的呼唤,并进而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形成个人的社会生活理想,最终生成其冷静的判断、执著的意志、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达成经验共享、视界融合、心灵感召,这是新的课程改革向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更需要教学者大语文的教学情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课堂教学情怀是教师的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浸染涵养,经年累月的尝试探索。《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成这样的教学实效,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较好的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注重平时的技能素养提升和文化积淀,课堂上才能从容应对、厚积博发,以自己丰厚的文化素养、审美品质来潜移默化地感召、引领学生,生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信念与教育情怀。
  
   王文芸,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语文课堂教学情怀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