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39752

[ 张厚萍 文选 ]   

语文教学的诗意探寻

◇ 张厚萍

   追求诗意就是追求美,它是人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教学以诗意追求的方式存在,是中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下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诗意的追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基于对以往应试教育所遭遇的教育实践瓶颈与社会现实尴尬而提出的,也是我们对中外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历史反思以后做出的明智选择。
   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它的颁布与实施,给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创新机会。面对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逐步在课堂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解读、教学评价的优化等方面进行系列的改革创新。如何使改革后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语文诗意的追寻是致力于语文素养培养的创新方法,它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追求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通过诗意的追寻教学,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情感启发、体味唤醒中主动习得知识,在对知识的个性体味中获得精神世界开放性建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语文诗意的追寻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因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诗意的追寻因素,二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诗意的追寻能力。那么,如何发现、挖掘教材中的诗意的追寻因素,将教学关系转化为一种诗意的追寻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丰富而灵动的诗意追寻活动呢?
   本文仅以散文为例,研讨语文诗意追寻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抒写的文体。散文形式自由,题材多样而极富有艺术性,具有独特的诗意质感,学生能够从自然亲切的形式中了解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散文诗意追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和欣赏散文形式诗意、语言诗意、意境诗意的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追寻亮点,创造诗意氛围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意的追寻教育的特点,多形式、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整合形成“诗意的追寻场”,以产生整体效应。
   首先,要利用散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潜移默化的诗意的追寻效应。
   其次,发挥散文语言诗意的作用,教师用自己的声音、语言传达出一种情感,渲染出一种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里,情不自禁地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去体验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意境和形象。
   第三,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将平面的“抽象”的散文,变为立体的、直观的、具有视听效果的立体画面,形成一种“诗意的追寻场”,诱导学生进入诗意的追寻感受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可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将春天抽象无形的勃勃生机转换成栩栩如生的鸟语花香,百花争妍,万象更新的意像画面,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以施特劳斯的《春天圆舞曲》,形成诗意追寻媒介,创设了诗意追寻情境,这样的诗意追寻意境就是诗意的追寻教学的最佳环境,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通过画面、声音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情趣,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以保证语文诗意的追寻教学的定向性和目的性。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公认的美文经典,其意境充满诗情画意,其风格清新隽永而又含蓄。由于作者心灵的苦闷使这篇有诗意的散文平添几分淡淡的哀愁与忧伤,因此,作品中的自然诗意就不单纯是自然的物象,而是作者心灵情绪意象的凝聚和折射。因而,引导学生对文本所描绘的自然诗意进行鉴赏时,必须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即:既要引领学生感知经过作者心理折射的自然诗意的外部形态,又要诱导学生体味作者渗透于其间的情感以及表达这种情感的艺术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诗意。另外,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是调动学生情趣,使之沉浸于诗意的意境之中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样是《荷塘月色》,在朗读之前,教师先从诗意的追寻的角度向学生简介此文,然后进行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把握音调的轻缓和柔和,读出作者那种淡淡喜悦中夹杂着淡淡哀愁的意境,读出作品那种朦胧、空灵“像笼着轻纱的梦”一般的意境,特别突出其柔性诗意。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诗意的追寻活动中。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诗意的追寻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即散文的诗意的追寻教育是靠文本本身诗意的魅力来吸引读者,使读者自己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凭着自身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对诗意产生渴求和向往,继而在不断的阅读行为里逐渐形成诗意的追寻感受、诗意的追寻意向与诗意的追寻品味。当然,教师应该先具有较高的诗意的追寻能力,才可能成为学生诗意的追寻感受的启蒙者和导航人。
   2.分析文本形象,启发诗意想象
   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诗意的追寻想象是诗意的追寻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诗意的追寻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
   散文以“散”得名,题材不受时空的任何限制,宇宙之大,昆虫之微,凡联想所及,皆可入文。散文的结构常以散开为能事,穿插引申,纵横交错。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诗像一条小河,被两岸夹住,流得曲折,流得诗意;而散文就像涨大水时的沼泽地,不见边缘,一片散漫。散文的表现手法也灵活多变,或夹叙夹议,或借助比兴,有精致曲折的细腻描绘,有气势磅礴的渲染铺陈。散文的艺术形象就往往隐藏在活泼多变,纵横自如的看似散漫的题材与结构之中,给人以深广、多层的诗意的追寻空间,有的则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之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抓住文本的线索,捕捉其诗意的追寻对象。教师应从诗意的追寻形象着手,对它进行分析鉴赏,以启发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想象,达到对作品更深层次的诗意的追寻把握。
   例如吉林省特级教师吕志范,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写春天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
   吕: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作者用了“偷偷地”,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觉察地,无声无息地从土里长出来。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吕老师用右手的食指作了个向上的手势)——
   全体学生齐声:钻出来了。
   吕: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碰到石块,就要顶翻他们,然后茁壮成长出来。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大家看,“偷偷地”和“钻”这些词,用得多么好呵!
   教例中,吕老师通过对小草“偷偷地”和“钻”的劲头的描绘,引发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想象,不仅理解了词语运用之妙,而且领悟到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诗意,使学生对那诗意妙的结论式的比喻“像刚落地的娃娃”等有了更好的诗意的追寻把握,对散文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诗意的追寻领悟,从而理解和感受到整个春天的诗意。
   散文诗意的追寻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散文作品的形象感受,实现对诗意的认识,领悟其中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从而产生诗意的追寻移情,进行诗意的追寻联想和想象,最终实现想象力蓝天翱翔。
   3.品味意境,提高诗意追寻的能力
   意境是指散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第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这里的“境界”就是“意境”。文学作品的创作,从这一意义上讲,是人与自然的交换。人以他的“意”与自然交换,自然的“象”表现了人的“意”,从而构成作品的意象。作家从“意”出发对“象”进行渲染、挥洒,便构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对“象”进行集中概括,便形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散文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散文中的意境是作者艺术创造的结果,是散文产生艺术力量的源泉。好的散文像诗一样具有深邃的意境。作家总是在描绘客观景物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构成一种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散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这种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的诗意的追寻能力。
   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明白,散文创作者往往把强烈的感情、独到的见解熔铸于描绘的对象中。作者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诗意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作者对客观生活的深刻感受。于是散文往往含有深刻、隽永的情、理、意、味。因此,散文虽然“形散”,但总是围绕着作者感受最深、融入思想感情最充分的生活经验而展开的。如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以白描的手法,简洁的语言,写下了生活中见到的瞬间的情景———麻雀与狗的对峙、抗争,显示出母爱的力量,闪出哲理的火花。这就是散文的意境,它是一幅幅饱含着作者真挚情感的生动画面,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再现,更是作者心境、心声的吐露,蕴涵着精辟的生活哲理,深刻的艺术灵感。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种典型形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引导,通过一定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发起他们的联想、想象,从而提高诗意的追寻能力。
   4.把握风格,拓展诗意追寻的个性
   古人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第一流的胸襟方可为第一流的诗人”,其实,“境界”、“胸襟”就是人格。布封说:风格即人。在散文的诗意的追寻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探求把握作品的风格,感受作者的人格,由作者的“境界”,进入到作品的境界,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诗意感。当然,散文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诗意的追寻经验代替学生的诗意的追寻感受,也不能要求学生产生同样的诗意的追寻感受,“人格是不可让度,不可分割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展他们的独特性,通过每个学生的独立想象,产生独特的诗意的追寻感受,从诗意的追寻教育中使学生的诗意的追寻个性得以拓展,人格得以完善,从而,用这种诗意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身的素质,以促进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散文诗意的追寻教学,不仅要讲解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特征、规律,使学生弄清它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通过各种途径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在鉴赏作品、把握风格的过程中,探询掌握作者的思维特质、艺术个性,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如苏轼著名的《前赤壁赋》,全文摇曳多姿,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正如苏轼在《文说》中的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段话虽不无自炫,但确确实实,苏轼的文章无论比之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同时的欧、曾,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之类的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并且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也正是这种对作品风格的探求、鉴赏,使学生顺理成章地去领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获得深层次的诗意的追寻感受。
   总之,散文是一种形式极为舒展,内容极为丰富,表达方式极为灵活,语言极为优美诗意的体裁。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只讲授谴词造句、篇章结构,而应该把散文作为具有诗意的美文来讲授、来欣赏,揭示散文潜在的多种形态的诗意,引导学生感受形式的诗意,品味内容的诗意,鉴赏风格的诗意,使语文散文教学真正成为塑造学生诗意的人生、诗意的心灵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9年9
   [3]叶朗《欲罢不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4]万福成 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7]区培民《语文课程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注:该论文是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农村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语文新课改为例,2011B874的内容之一。
  
   张厚萍,河南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语文教学的诗意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