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39795

[ 王开美 文选 ]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识字

◇ 王开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在大厦,而是促进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是呀,我们的教学不应是让学生被动地去获得知识,而应是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课标中也曾对此做过这样的阐述:“识字教学要求以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一.汲取校园文化资源,引导识字
   校园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从教室、办公室门牌到各种功能用房,从校园中的告示牌到橱窗内的标语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识字资源,他们都是孩子识字的活动课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提示,有效的利用并及时的捕捉教学契机,就能引起孩子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孩子自主识字的习惯也会逐步的培养起来。
   相信一年级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开学初做五分钟的作业,发作业要十几分钟。老师们做了不少的尝试,但效果不是很乐观。有的老师专门培训了几个“小能人”,专职发作业,也常常出现“多”作业和“争”作业的现象。有些老师没办法,让学生另外用拼音把自己的名字“翻译”一遍,可还是不能保证作业准确到位,原因是翻译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偏差。也有的班级,排位的时候轻易不敢将小组打乱,原因很简单,班级里的作业是写着组号的,害怕组乱了,作业本发的时候也跟着乱了。
   班里学生的名字,学生不能认全,是各班的一个通病。学生不能认全的原因是什么?是生字太多了。假使这么多的生字都认识了、记住了,这不是一件大好事吗?基于这点考虑,我在开学不久,给每位小朋友印发了全班孩子的座位表,作为班级“通讯录”,引导孩子们用请家长“帮一帮”的方式记住班级学生的全部名字。同时也为每位孩子做了两张精致的名片,其中一张附上照片贴在课桌角上,方便学生随时对照照片认识同学的姓名。另一张供检查用,如让学生分发姓名卡、检查谁识字最多最快时灵活运用。这样的识字过程,不光增进了孩子们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同学的姓名很快就认识了。
   二.架设家校联系桥梁,丰富识字
   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形成合力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现在的学生家长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对孩子的成长也格外关注,所以我就利用家长会、家校练习手册、发放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把“识字链”连接到学生的家庭,与家长一起共同搞好学生识字教学。如:建议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至少帮孩子订阅或购买一本带拼音的儿童读物,帮助孩子,督促孩子每天一个床头小故事,还可以让孩子看着这些文字把故事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喜欢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读故事的时候,提醒他们故事中有没有刚学过的生字,这些字在故事中组成了什么新词,并把新发现告诉同学或老师;也可以指导孩子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标识卡”,分贴到实物上,让他们在空余时间对照实物,读读卡片。孩子们随时随地都“浸”在字宝宝的世界中;也可以认认父母及亲属的姓名、工作单位……这种细水长流的渗透,这种“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不但能够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某些生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更是一种兴趣盎然的识字方式。
   三.展现社会生活情境,快乐识字
   社会是孩子的舞台,是孩子们的天地。只要肯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课堂。你看,各种食品、饮料的包装袋、广告招牌、各种报刊杂志等等,在有些人眼里也许不过是非常普通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有心把它展现给孩子,它们就能为你所用,成为孩子有趣的“课本”,而就在孩子识字的同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
   开学一个月后,我专门为孩子准备了一本剪贴本。起初,我引导孩子收集自己吃完了的休闲食品和饮料上的包装袋,剪贴上面的字,简单地贴在本子上。这些接触频繁的物品名称,对孩子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也就越发显得容易接受“识字”了。稍后,我又将“识字”范围扩大到各种报刊杂志、广告纸、宣传单……再后来,我告诉孩子们可以制作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的小标本或把动画片中喜爱的动物、植物、人物画在本子上,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写上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简短的句子。剪剪、贴贴、画画、写写,一本本图文并茂的“识字剪贴本”就诞生了。
   在识字的诀窍上,我始终关注“快乐”两字,因为我坚信:有快乐才会有“识字”的兴趣,有快乐才会有“识字”的自主,有快乐才会迸发出“识字”的活力。
  
   王开美,教师,现居江苏溧水。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