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认知事物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人们都说,因特网就像信息高速公路,跨上它,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事半功倍,而且,通过使用网络,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自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后,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笔者切实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所以,我要说,信息技术给语文课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技术含量
1.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成倍摄入信息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组成,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具体说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极大地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传统教学法是在疏通文意后,教师除了借助课后练习,归纳整理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还要通过板书,将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从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诸方面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积累下来,就这项工作,需要花一节课时间,费时费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只需要20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课外阅读拓展,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尤其是高三备考阶段的复习课,传统教学法只能在一节课解决一个考点里面的一个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一节课就可以解决一个考点,节省下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讲练结合,使高三复习跨上了快车道。
2.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更加形象
语文教学一般承担两项任务,一方面是通过规范文,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提高文学素养,陶冶学生情操。而语文课文本阅读材料又以形象性见长,所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能将一些相关的视频材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听结合,手眼并用,更加直观地感受作品里的场景描写以及人物形象。例如,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只要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文章中刻画杜十娘“三怒”的细节,与电影中表演的这一片断视频链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杜十娘“三怒”的不同内涵。尤其是让学生通过视频材料,看到令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的“百宝”,就会更加真切地了解杜十娘“怒”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习小说时,课后如果将课文所节选部分的电影、电视片断播放给学生,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后,让学生观看83版《红楼梦》中相关片断,形象直观地感受林黛玉进贾府时“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细节。
尤其是朗读教学中,如果将朗读视频直接展示给学生,不但可以让学生体味普通话朗读的声音效果,更主要的是可以体味朗读时朗读者的表情和动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更加有针对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般分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
就口语表达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通过多媒体链接,就同样一个话题,让学生体会出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就书面语表达的教学而言:(1)通过网络,可以下载有关作文教学的辅导材料,增强了作文指导的针对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从审题立意到结构文章,再到语言的文采诸方面进行指导,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的技巧和能力。(2)下载作文训练的材料,增强了作文训练的时效性。为了配合高考“新材料”作文的训练,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反映时事的材料,让学生认真审题后,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写作。特别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直接给学生提供作文训练材料,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审题和写作。(3)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作文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讲评,使作文讲评更具有效性。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教学更有实效
1.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教师队伍
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就必须学会上网、学会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学会下载有用的资料,共享网上资源,并且将下载的资料恰当地运用于学科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亦即学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设计相关的链接,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外,还要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将教材挖掘深入,将教学难点与重点了如指掌,才能使教材与下载资源整合得天衣无缝,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才能有效的驾驭课堂。
2.利于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开展广泛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与外界交流。1.下载有效资源时,上传自己的论文或教学设计、试题、教学反思等,使自己的劳动实现价值转换,同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特别是高考复习中,通过网络,可以借鉴名校名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因地制宜地转化利用。3.尤其是新课改实验中,教师难免遇到一些困惑,可以通过“博客”或QQ直接与别的老师对话,共同探讨,解除困惑。4.通过网络,直接与一些课题研究小组联系,承担参与课题研究。笔者与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试验课题组”联系,2009年6月,完成了课题“农村中学创新写作教学初探”,并获全国中语会教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11月,完成了课题“农村中学快乐作文教学初探”,论文发表在《快乐作文》杂志上。
3.极大地解放教师的劳动,授课游刃有余
传统教学手段完全靠教师讲解和板书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要板书,板书内容不多时,教师的教学还显得比较从容,一旦板书内容较多,往往会存在顾头不顾尾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有时甚至教师累得汗流浃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课件,将板书内容用幻灯片形式展示,教师只要用激光棒给学生指示所展示的内容即可,省时省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1.有效地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法也讲究创设学习情境,即创设学习氛围,但使用的方法一般就是教师讲解法。诸如,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首先要将时代背景给学生做一交代,传统教学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讲到战国形势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当时情景,教师将形势图画在黑板上。这样虽然也达到了创设氛围的目的,但是,费时费力。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讲到战国形势时,教师通过网络,既可直接下载课件,获取资源,又可通过网络链接,直接利用网上资源,既快捷,又简便,直观性很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培养表达能力
高中新课程实验将研究性学习设置为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材中的许多文本都可开发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供学生合作学习,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按传统教学法的方式,只能让学生将研究成果写成文字的形式,由中心发言人朗诵、讲解给同学们,效果不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后,学生就像老师一样,将自己负责的课题研究成果,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再加上相关链接,通过多媒体设施展示给大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选自《史记》的《屈原列传》,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爱国热情的优秀人物传记,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深入阅读、探究、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爱国”这个主题的材料,开展以“爱国主义”为话题的作文训练,让研究性学习把读与写联系起来,达到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团结协作意识的目的。学习时,笔者通过下面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的?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分小组探究,各小组就承担的课题,不但探究出了屈原生活的时代特征,屈原所具有的才华以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而且学生还开发出许多现实社会中同样展示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例。如:“奥运健儿为国争光”,“连战大陆之行,奏响爱国主旋律”,“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和凝聚力,急灾区人民所急,想灾区人民所想,以坚强的意志和热情,支援灾区人民,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全国人民更是无私的提供援助,为灾区人民早一天住进新居积极付出努力”等。
3.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学习更加主动
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广泛接触课外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基于对课外知识的广泛兴趣,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学习也由原来的在老师的引导下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语文课跨上了高速列车,为大语文观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语文课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有效利用,就能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提供便利,反之,就会变成信息大展示,热闹有余,实效不足,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戴新翠,教师,现居甘肃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