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39770

[ 方杰 文选 ]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 方杰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方法行之有效。
   一.变枯燥为有趣
   1.备课要活。课堂教学艺术来自于教师精心、细致的备课。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要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要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特点,要投合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情绪、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只有投其所好、精心部署,才能避免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兴味索然的脱节现象,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先把本课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让每位同学根据导学案上的题目进行预习,并摘录不理解的课文内容。这样,就把学生的问题和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在备课中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法要当。正如世界上没有两张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一样,每篇课文也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材的个性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囿于某种固定模式,要精心设计不同类型课型,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情绪感染,引人入胜,抓好课堂注意力的调控。
   譬如好的导语的设计,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迅速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学习对象上,从而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如在分析《藤野先生》,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识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由于导问的设计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讨论问题十分投入,课堂气氛一浪高于一浪。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而适当地变换自身和学生的角色身份,使教师和学生共同置身于与课文相应的情景之中。如《最后一次讲演》可把学生分为闻一多先生和群众两类角色,将教室假设为闻一多先生讲演的会场,学生的热情肯定会很高。
   总之,在教学中应做到因文而异,突出课文个性,一课一个样,使学生在产生新鲜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要因人定法,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或浅文深教,或深文浅教。适合读的,读;适合讲的,讲;自己能掌握的,就让学生自己消化。
   3.表情要真。教室上课时,教师无精打采,绵绵无力,会使学生恹恹欲睡;春风满面,精神抖擞,全身心投入,则会使学生深受感染,愉快地学习。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和善的微笑,一次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学生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心理而对教师产生亲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
   4.教具要新。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在渲染课堂教学场景或情感的烘托方面可谓“独领风骚”。它能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具体,生动,直观,形象,能使语文教师把每堂课上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因素,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化无关为参与
   1.日常做好导学案是重要的一环。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我们对每篇课文精心编制了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字词练习,更多的是围绕课堂提问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在上新课的前一两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动学生备课,反生为师。在期中、期末考试前的一两个星期,根据一定的标准,要求学生每人出一张期中、期末模拟试卷。奖励的方法是,每猜到一个知识点,语文平时成绩加一分。为了完成好自己的出卷任务,学生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在书本上翻了又翻,找了又找,还广泛地涉猎课外的书本及各种练习册,尽量找出那些基本的又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出好试卷后,利用课堂时间,全班进行考试。考完后,由出卷的学生进行批改,并由其找考试的学生订正。分数算完后,把全班学生的试卷贴在墙上,供同学们浏览。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掌握了重要的知识点。真可谓一箭双雕。
   3.将绘画与表演引进课堂教学。因为汉语言文学是富有艺术性的,特别是诗歌、散文、小说的有关章节,常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用绘画和表演将课文内容形象地再现出来或将图画写成文字,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要把课文内容用绘画、表演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首先要反复揣摩文本,通过自读、质疑、研讨,找出课本中的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然后,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对画面、表演动作进行构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这样,就从过去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参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改接受为质疑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很重要的。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一堂课下来,几乎是毫无疑问。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模式,因为在这种模式下,问题全由教师提出,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的消极状态,而非“发现——创新”的状态。教师应努力实践,激发学生质疑欲望,由单纯的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转向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畅所欲言地提出问题,进而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胡屠户在打了女婿后为何感到手疼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打了女婿后不是“心虚”,而是“后悔”,自然地找出了答案。在教《天上的街市》时,学生提出:天上真有街市吗?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灯,它们之间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为什么天空是缥缈的?既然“缥缈”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必然会逐步增强,问题意识也才能逐步养成。
   四.破传统为创新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人向上。一般来说,自尊心较强的人有强烈的好胜心,能积极进取,它会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行为。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爱护学生和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第一秘诀。创新需要有自信,有了自信,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行动,没有自信心,就没有创新,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和独立性。没有独立性不能进行创新活动,而没有顽强的意志,创新也不会坚持到底,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特别是战胜困难的恒心和毅力,面对失败和挫折不屈不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大胆让学生自主地去学、去想、去做。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语文教学首先要“打开”、“放开”,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所提供的情境中翱翔。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上课时,我播放了《春到沂河》这首柳琴独奏曲(全曲描绘了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春天的美景。学生在明快的节奏、美的旋律中迅速地展开联想。在想象中,一幅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流露出热爱大自然的喜悦之情。通过这样的教学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的创新、工艺方法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联系实际,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例如,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可以发动学生,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还可编撰小字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我广泛发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周的时间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上百条黄河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后,精选出若干条,由文学社成员编撰了一期小字报。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从得法到应用
   我们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课内,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但同时又要放眼课外,重视语文学习的应用。既抓课内,又抓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有机结合,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可以开展听、说、演、读、记、察、访、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搞好课内外衔接。也可以帮助学生建设语文活动课、语文兴趣小组等活动场地。还可以建立文学社团,创建班刊,积极向校刊、杂志社投稿。
  
   方杰,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