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所念的课本上有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我联想起将近半个世纪前,儿子的父亲——我——也曾经听过这篇“圣旨”,不禁慨叹它生命的长久,遂产生探究一番的冲动。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在江西瑞金闹革命的时候,很可能带人或让人在沙洲坝挖过么一口井。这本来不算个大不了的事,但因为革命的成功,事情的意义就变得非同寻常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套小学语文课本中,歌颂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课文真是汹涌澎湃,铺天盖地,毛泽东当年在江西瑞金挖井的故事自然位列其中,课文的标题最早就叫做“吃水不忘开井人”。这篇课文只有两段,极其简单,朴实无华。第一段:“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住在瑞金沙洲坝。他很关心人民的生活,领导沙洲坝人民开了一口井。”第二段:“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边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
这篇课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之中,到今天为止已达半个多世纪。“文革”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遭解散,全国统编教材被取消,但这篇课文却一直保留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自编教材中,不可撼动。随之而来的,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这篇课文眼花缭乱的修改以至演绎。下面是课文编入新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四年后的第一次修改: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村子外边的小河里去挑,路很远。毛主席就带着村子里的人开了一口井。
解放了,沙洲坝的人在井旁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
可以看出,这次的修改是成功的,使原本过于简单的课文具有了一定的故事性,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和阅读习惯。这一加工修改,成为后来各地方教材进行再度加工和修改的“母本”。
通过比较半个多世纪以来多个地方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笔者发现,对这篇课文的加工修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课文标题的修改。最早的版本是“吃水不忘开井人”,人教版1963年将“开”字改为“挖”字:“吃水不忘挖井人”。上海人大概觉得“吃水”这个说法很别扭,便在196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中将“吃”改为“喝”,于是标题变成“喝水不忘开井人”。另外还有人将“开”“挖”改为“打”,于是标题变为“吃水不忘打井人”。是否有“喝水不忘挖井人”这样的标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但甘肃1970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用的是“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个标题,一看就显得过于繁复啰唆。
二是跟随毛泽东挖井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人教版教材,从1956年版开始写的是“村子里的人”,但也许因为“村子里的人”成分过于复杂,因而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各地方版本教材中,“村子里的人”就变得五花八门了,计有“村里的劳动人民”“革命群众”“战士和乡亲们”“干部、战士和乡亲们”“战士和村里的人”“贫下中农”“中央机关干部、红军战士和乡亲们”等,复杂极了。这里说明,新政权一度对于当年有幸跟着毛泽东挖井的那些人的政审是极其严格的。在最新的版本中写的是“战士和乡亲人”,这个说法是比较稳健的。
三是关于革命人民保卫这口“红井”的故事。有的版本说,当地人曾经把这口井称为“红井”,这显然是民间演义。而有的版本进一步演绎,说瑞金沙洲坝的乡亲们,在红军撒出苏区革命根据地之后,进行了一场对“红井”的殊死保卫战:
第二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北上抗日。万恶的蒋匪帮企图消除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要群众毁掉“红井”,群众坚持不毁,并同反动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反动派见群众不肯毁井,只得派了大批匪兵来填,但是,白天匪兵把井填了,晚上群众就把它挖开。
敌人填了五次,群众就挖了五次。沙洲坝群众终于胜利地保卫了“红井”。
(1977年辽宁省小学语文教材)
四是与这口水井有关的歌谣。绝大多数教材的版本里都没有关于这口井的歌谣,但有几个地方版本中却出现了下面这首歌谣:“沙洲坝有个大‘红井’,/井又深来水又清。/个个爱喝‘红井’水,/人人想念毛泽东。”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前,应该是没有这样一首歌谣的,它是解放后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造神运动——而杜撰的。
五是井边竖的是木牌还是石碑,上面写的是什么字?60年代前,各种版本课文大都说当地乡亲们在那口水井旁竖了一块木牌,上写“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而从70年代起,便全部改“木牌”为“石碑”,上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自然,如果“吃”改成了“喝”,“开”改成了“打”,木牌或石碑上的字便作相应的改动。笔者认识,由开始的简陋的木牌后来改为比较正式的石碑,这倒是完全可能的,但“吃”“喝”“开”“打”“挖”几个字改来改去的可能性就不太大。
六是毛泽东在挖这口井之前,沙洲坝人民吃水困难到什么程度?多数版本写道,挖井之前,村民要去村子外头的小河里去挑。至于挑水的路程,起初只笼统地说很远,后来变成“二里多地”;1977年吉林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将“二里多地”改成了“四、五里外的小河里”——这里不是来回,而是单程;如果是来回,加起来得差不多十里地。假如确实是有这么长的路程,有些版本说村子里的人因此挑水“走穿了鞋底,磨破了肩膀”(1973年北京市小学语文课本),至少前半句是可信的。可惜这是夸大其词,因为笔者曾经去过沙洲坝,村子离小河并没有十里八里地。至于还有版本说,挖井之前村民喝水只能求助于池塘,这就离谱了。
附一:
江西省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一九三三年,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住在这里领导过全国的革命运动。
那时候,沙洲坝没有井,吃水要到村子外边的小河里去挑,路很远。
我们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最关心群众,看到大家吃水这样困难,就亲自带领村里的人挖了一口井。人们亲切地把这口井叫“红井”。沙洲坝人民喝着“红井”的水,甜在心里,笑在脸上。他们内心无比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
解放后,沙洲坝人民在“红井”旁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在这次文化大革命中,沙洲坝社会的广大贫下中农满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忠心,经常唱着这样的山歌:“喝一杯红井水,心中升起红太阳,世代紧跟毛主席,赤胆忠心干革命!”
(甘肃省小学教材编写组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附二: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那时候,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四、五里外的小河里去挑。一九三三年四月,毛主席来到沙洲坝,看到群众吃水非常困难,就带领中央机关干部、红军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一天,毛主席打着赤脚,在村里选择一块地方,亲自在地上挖出一个井口,带领大家打成了沙洲坝第一口水井。从此以后,沙洲坝人民喝上了毛主席为他们开挖的清甜的井水。当时,沙洲坝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沙洲坝有个大‘红井’,
井又深来水又清。
个个爱喝‘红井’水,
人人想念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红军北上后,国民党还乡团卷土重来,妄想填掉这口井。沙洲坝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这口井。后来,这里的人民在“红井”旁边立起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毛主席逝世后,当年跟随毛主席长征、转战南北的老前辈,在“红井”旁用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教育青年少一代,教育他们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反修防修,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吉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