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建国以来新诗选编的三个阶段
1. 建国初至“文革”前
本阶段入选的新诗,政治因素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批判旧社会,歌颂新政权,故入选的绝大部分是政治诗,偶尔有个别艺术诗。这些诗人和诗作有:郭沫若的《向地球开战》《长江大桥》《天上的街市》《诗的宣言》《我想起了陈涉吴广》,张志民的《死不着——57岁翻身农民死不着的回忆》,闻一多的《发现》《一句话》,艾青的《给我以火》《春》,臧克家的《有的人》《老马》,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河》,贺敬之的《回延安》,殷夫的《五一歌》《母亲》,蒋光慈的《乡情》,李季的《难忘的春天》,涉及10位诗人的19首诗作。
2. 新时期初至90年代末
本阶段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诗,反映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诗作不多,多数仍打上旧时代意识形态的深刻烙印。这些诗人和诗作有:郭沫若的《炉中煤》《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请允许》,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艾青的《黎明的通知》,闻一多的《死水》《静夜》《洗衣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殷夫的《血字》,光未然的《黄河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臧克家的《春鸟》,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雁翼的《血写的课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礁石》《给乌兰诺娃》《鱼化石》,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西去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的《青松歌》《青纱帐——甘蔗林》,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公刘的《致黄浦江》,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纪宇的《我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余光中的《乡愁》,牛汉的《华南虎》,涉及22位诗人的33首诗作。
3. 21世纪初至现在
进入新世纪,由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政府对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深度推进,使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诗异常丰富。这些诗人和诗作有: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春水》《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青年人》,宗白华的《我们》,汪静之的《蕙的风》,闻一多的《色彩》《发现》《死水》《七子之歌》,朱湘的《少年歌》,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别离》《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黄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雨巷》《寻梦者》,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光未然的《黄河颂》,穆旦的《赞美》《旗》《春》,卞之琳的《断章》《寂寞》,芦狄的《风雨》,何其芳的《预言》《秋天》《欢乐》《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臧克家的《有的人》,陈敬容的《窗》,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叶挺的《囚歌》,陈然的《我的“自白”书》,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白深富的《花》,鲁藜的《泥土》,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曾卓的《我遥望》,林庚的《春野》,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余光中的《乡愁》《当我死时》,郑愁予的《错误》《雨说》,罗洛的《幸福》,纪弦的《一片槐树叶》,焦桐的《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致空气》,贺敬之的《回延安》,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幸福——告诉我们的孩子》,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食指的《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韩东的《山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麦地》,席慕蓉的《乡愁》《长城谣》,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流沙河的《理想》,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涉及45位诗人的75首诗作。
二、 对建国以来新诗选编的几点看法
建国以来,新诗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人五六十位,入选诗作上百首。五四以来世所公认的新诗诗人,多数都已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登台亮相。中学语文课本成了宣传中国新诗创作业绩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
1. 主题的转移
总观以上三个不同阶段的诗人和诗作,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时代中语文教材对于新诗主题关注兴趣的位移。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前入选的诗作,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为主题,诗歌充满意识形态的火药味,“斗争”“革命”“翻身”“感恩”“建设”是这些诗作共用的关键词。入选的十位诗人中,郭沫若和殷夫成为他们的代表,诗作内容多为赞歌,以诗的形式控诉旧制度的非法性,证明新政权的众望所归。“文革”结束后至90年代入选的诗作,不断脱离狭隘的左倾政治主题,转而以国家和社会为主题,闻一多、艾青、郭小川等充当了这个阶段的主角,主要表达他们对新世界的呼唤,对战斗的黄金岁月的怀念,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与赞美。21世纪入选的诗作呈多元化的态势,其主题,亲情,爱情,乡情,革命,青春,人生,理想……丰富多样,不一而足。总之,这一阶段的新诗更加突出个体而非国家和民族,多表达个人的理想、感情、追求及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这阶段的诗人,解放前的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为代表,解放后的主要以新诗潮和后新诗潮诗人为代表。与前两个阶段不同,21世纪入选的诗人,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
从以上三个阶段新诗选编的发展可以看出,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新诗选编正不断摆脱政治的束缚,逐步向文学本体回归。
2. 流派的多样
从以上入选的诗人中可以看出,郭沫若、艾青、闻一多、何其芳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常青树”,究其原因,说到底是由于他们的诗作既与国家、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没有迷失他们个人的艺术追求,有着超越一般诗人的艺术成就,这样的诗人和诗作就能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不倒翁”。在这众多诗人之中,郭沫若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他的诗作,好的非常好,差的非常差,有时简直让人无法相信,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时代会出现如此大的人格分裂和艺术分裂。殷夫、贺敬之、郭小川、李季、柯岩甚至李瑛等的退场,则充分证明了他们诗作中的时代局限性。
归来的诗人及诗作成为八九十年代中学语文课本关注的重点,这是可以理解的。艾青、臧克家、牛汉、曾卓、邵燕祥,甚至包括郑敏和陈敬容等,他们很早就有名作问世,后来由于受到政治的迫害,他们被迫沉默了很长时间。新时代的来临重新焕发了他们的诗情,写出了新的诗作,这些新诗作既有对时代的反思,也有对人生的感叹,更有对生命的礼赞,当然也有对假恶丑的抗议。这些入选的诗作反映了一个时代,加强了教材的时代色彩和文化含量。
80年代以来,朦胧诗人和后新诗潮诗人开始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并且越来越频繁,这说明舒婷、江河、海子、韩东、梁小斌、食指等诗人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接受和喜爱。可以预料,这批诗人和诗作将在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总之,自8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课本中正在打破左翼诗人垄断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繁花竞放百舸争渡的春天。从入选21世纪教材的诗作中,我们看到现代诗歌多个流派的身影:小诗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研究会、延安诗派、40年代校园诗派、新时期朦胧诗派、后新诗潮等,它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构成了迥异于前两个时期的多样化的新诗景观。
3. 存在的问题
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材编者对于当代诗人和诗作(特别是90年代之后)的关注仍然不够。这虽然跟时间对诗作的沉淀不够有关,但自海子辞世之后到现在已过去整整20年了,每年的新诗作层出不穷,其中肯定不乏好的作品,但我们不进行认真梳理和筛选,未能及时把其中的精品选入语文教材,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当代新诗大腕北岛多年成为中学语文课本选文的禁区,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从中看出中学语文界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左”的思想倾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艺术和人品并重,这离我们的语文课本仍有着比较远的距离。
港台诗人是在80年代后期进入我们的视野,到目前为止,入选的诗人较少,仅余光中、席慕蓉、郑愁予、纪弦、焦桐五人。这些入选的诗作主题单一,大都表达怀乡感情,可以看出课本编者内心某些根深蒂固的狭隘的政治意识。所以,今后要多关注港台诗人的优秀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