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301

[ 靳贺良 文选 ]   

植根 立魂 固本

◇ 靳贺良

   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师的快速成长,语文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主要得力于语文教研组的建设,这一观点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许多中学为了提升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志”的办学质量,在全校实行年级组负责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语文教研组同其他教研组一样,被分成三个或六个备课组,编入相应的年级组办公。如此划分,使得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不少语文教研组一个学期也难得“教研活动”一次。语文教研组的形同虚设,导致了语文学科整体教学教研功能的弱化,势必影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减速,因而应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切实加强语文教研组的建设是到了旧话重提的时候了。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以为,强化语文教研组思想上、组织上、学术上的建设,应尽快落到实处,应把植根、立魂、固本,作为语文教研组建设的着力之点。
  一、植语文教研之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语文教研组的建设发展总要有个根。这个根,就是其所在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从中析出的语言文化的内涵。这个根,是学校几代师生致力于学校发展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的结晶。仅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语文教研组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学科组所不可替代的。语文教研之根必将深深植入一所学校的文脉之中。特别是那些具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老校名校,学校建设发展的每个节点,都留下了代代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坚实足迹。品味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和学风,我们将深深地领悟到一些凸现该校办学特色的词语中所承载的厚重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回顾一些学校沿革和发展的不凡历程,我们会清晰看到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烙印;追踪知名校友中文学人才的成长之路,我们能从其个性特长发展中,总结出语文教育教学中成功的经验;梳理几十年来一代代语文教研组长带组治学执教的甘苦,我们可定位并传承符合新课改需求的教研组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学习本校知名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突出业绩,我们可探求青年教师发展的有效之路;回放本校文学社团的发展史,特别是文学社刊的办刊经历和成果,我们可制定深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深入开展作文教学改革的科学举措……历史不可割断,文根必须深植,文脉必须传承,那些仅热衷于学习外地经验,而忽视发掘本校宝贵精神文化财富的做法,实在是不足取的。
  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语文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研业绩,就是明天学校语文教学持续发展的根基。找寻文根,把根留住,把根植深,传承文脉,是教研组建设中常规的且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为了把“根”留住,我们至少必须付出以下辛劳:一是要建立语文教研组工作档案,其主要内容包括语文教研组年度的、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学任务的分配,语文老师的变更,各备课组的备课记录,日常教研活动纪要,参加市区级大型活动的记载,研究成果及教学成绩,教师受表彰情况,课题研究的立项、开题、阶段性成果及结题报告,以及本组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论著的登记,还应包括文学社团活动,学生发表作品获奖情况,文学社刊的存档编目等等。其二,应建立每位语文教师的业务档案,系统具体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教研经历及成果,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三,编写教研组教学教研年鉴,评出本组年度人物、年度论著论文,推介课改新成果,以编入校志。档案的记录、资料的收集保管,必须由专人负责。教研组工作档案制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功在将来利在当前,对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对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立语文教研之魂。一个教研组所特有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研风格是教研组的灵魂。我们强调所“特有”,并非仅指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全国通用的广义的新课程理念,也不是指仅用标签式的时髦口号装潢门面的所谓玄理念,而是指在继承语文优秀传统教学理念、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际,传承本校语文教学经验,经过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完全适合推动本校语文教学的本土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比如“不跪着教书”“ 学语文与学做人”“和学生一起成长”“作文呼唤个性的解放”“绿色阅读”“追求诗意的人生”等等,都是新时期产生的符合相关校情的语文教学理念。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语文教研组。由于学校办学层次不同,教师人数不等,师资水平各异,教学对象有别,不同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绝对不可能千篇一律。确立带有浓重乡土气息、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是语文教研组建设所孜孜以求的。一个语文教研组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教研风格。所谓教研风格,是指该教研组在长期的语文教研实践中,在执教思想和教研方法等范畴中所彰显出来的特色(或曰“本色”)。调研那些名校的教研组,我们会发现他们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广阔的领域里,展示出的或朴实无华、自然而本真,或高雅旷达、大气而深邃的教学研究风格。教研风格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得力于几代语文人,经过艰苦努力而铸就的优良教研传统;它取决于组内骨干教师鲜明教学风格的和而不同,优势互补,相融相生;它更取决于组内领军人物的核心作用和强大的凝聚力。
  有一个好组长,就有一个好教研组。南师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喻旭初,南京一中特级教师孙芳铭,南京十三中特级教师曹勇军等几位资深语文教研组长和他们的团队,用智慧、用实践、用成果证明了这一道理。这些领军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教研策略,教育教学业绩,为自己的团队立魂。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思想、人格、智慧、风格、业绩,正是他们各自所在的语文教研组之魂。作为一面面旗帜,一个个品牌,他们用自己的威望,自己的心灵,带出了一个个年青的优秀的语文组长,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的竞相成长,形成了各自团队的教研风格,无疑,也传承了学校的文脉。反观一些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多少年来一直名不见“经传”,研不显业绩,何也?失“魂”而落“魄”使之然也。
  三、固语文教研之本。语文教研组要写计划,要写总结,要开展集体备课,等等等等,但这只是常规常态的工作,几乎每个教研组都会这样做的,但它并非语文教研组的教研之本。我们认为,固语文教研之本,应是务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务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运行,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
  大力培养青年语文教师,全面提升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整体素质和执教能力,是语文教研组建设的立组之本。名校要有名师的支撑,优秀教研组理所当然的应是优秀教师的群体。语文名师不能仅仅依赖引进。有些学校疏于师资的有计划培养,长期以来出不了名师,于是采取引进的措施,但专事引进,并非长期效应。被引进者即使是名师,也需要几年的磨合方可融入团队。语文师资力量的培养提升不能光靠行政命令,它不仅靠外化,更要靠内化。它首先要在教研组内形成一种育才氛围。组内要有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要有市青优、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成长梯次,要实行师徒结对制,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要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并展示自己的平台。然而,这些仅仅是外因,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应该以其育人机智的外因,促进青年教师个体内因的发挥。优秀教师不是靠“打造”,而是靠涵养的。像南师附中、十三中等语文教研组,组内形成的浓厚的教研风气,严谨的治学风范,刻苦读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内趋力。他们热爱学生,热爱读书,勤于反思,巧于发现,笔耕不辍,在语文教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并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在这样的教研组工作一年得到的锻炼,可以说相当于在一般教研组工作多年。
  语文教研组要致力于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集体备课是语文教研的一种形式,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和讲学稿,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实用性。然而,一些备课组在学校的要求下,统一教案,统一讲学稿,这种做法大不可取。因为课堂教学整齐划一的“齐步走”,不适应瞬息有变的存在个性差异的课堂教学,它制约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还会养成个别教师的教学依赖性或惰性。备课要四步走,先是个人钻研教材,定位难点重点,发现问题,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准备;继而参加集体研讨,对话争鸣,形成共识性教案;然后进入课堂,根据生成,灵活执教;最后进行个体或群体性反思,总结出经验或问题,再提交至下次集体备课。教研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备教法,要在及时总结各备课组经验的基点上,针对本校生源层次,研讨、实验并形成适应不同教学班的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全方位深层次解读教材,如何实施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教学方式,如何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如何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如何落实写作教学的“三个向度”,如何做实中高考的序列化复习,等等。适应本校本组的语文教学理念及科学策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助推器,是教研组的执教之本,我们应倍加珍惜。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彰显着一个教研组的综合实力,语文教研组务必不可轻视。起步慢、起点低的教研组,应学着做,在做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本土化,有特色,重实用的原则。要将其纳入校本课题的研究,要力避重形式轻内涵,重结题轻过程等形式主义对校本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干扰。在这方面,南师附中的“研究性学习”,南京外语学校的“读闲书”,南京一中的“导师制”,江苏省高淳中学的“集约式作文教学”等校本教研成果,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语文教研组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语文教研组的教研不可被边缘化。我们主张植根、立魂、固本并以之为语文教研组建设的着力之点,以期引起各校领导及广大语文同仁的高度重视。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10000)

植根  立魂  固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