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迟迟没有走出高原缺氧期。纵观2009年度,语文界的学术讨论表现疲软,活跃人物少,问题探讨不深,仅出现个别的研究新热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文本解读(细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都是近几年的老话题,其中,少数问题的讨论有所深化,多数问题的讨论原地踏步,进展甚微。语文训练这个新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关注的话题,在2009年度表现出新一轮的讨论热潮,总体反映了人们对语文训练这个问题在认识上的理性回归。本年度最引人注目的讨论热点,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
下面,拟对2009年度上述六大方面的语文理论热点进行一一追踪,并分别作简要述评。
一、教学内容
若把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讨论放在课改大背景下考察,就可发现,它是反思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失误的一部分。即面对曾经一度走得很偏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人们开始追问,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一篇课文,一节课,究竟有没有大体一致的教学内容?2009年度,语文界,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比上一年度更为热烈地讨论着教学内容这个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哪些?如何重构?王荣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定篇”,二是“语文知识”,三是“经历”,即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语文学习》第9期)。李山林、李超则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两部分(《语文教学内容理据例谈》,《语文建设》第3期)。钱正权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本,分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显性教学内容即文本已定的教学内容,隐性教学内容指教材编写未确定、由教师为达成某种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文本:教学内容确定之本》,《小学语文教师》第6期)。关于教学内容重构,荣维东说:“整理、筛选、构建课程的有效内容体系,主要是进行课程标准内容指标的研制,开发基于标准的教材,进行基于标准的教学。”(《语文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从学科性质到课程理解再到课程开发》,《语文建设》第12期)陈尚达认为,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教材重构与语文教学创生(《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第10期)。陈涛、尹静认为,只有把握好“知”和“用”两个标尺,重构语文知识体系,创新语文实践活动,融合教师理解与学生经验,才能将课程和教材中的内容最终转化为教学层面的内容,以及学生现实中掌握的内容(《语言还是言语》,《教育学报》第8期)。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认为,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第10期)。他还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语文学习》第12期)。步耕海认为,课程目标与内容、教材、学生,这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发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学习》第9期)。李山林、李超认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据有三:语文特性、学情特性和文体特性(《语文教学内容理据例谈》,《语文建设》第3期)。冯永忠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应重视教材编写意图,即通过对教材编写内容的揣摩,使预设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重视教材编写意图》,《语文建设》第5期)。金志浩认为,确定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内容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包括情感价值、实用价值和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价值(《确定教学内容要注重价值取向》,《语文学习》第9期)。张豪认为,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是确定“度”“界”“法”的过程(《聚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关于“教什么”的研讨》,《语文学习》第9期)。胡根林认为: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从文体出发,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其中“定”与“不定”的部分。分析、理解和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阅读教学必须突出的核心内容(《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第3期)。唐鸣指出,教师在确定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先问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需要“学”,再问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然后根据课标、学情等筛选提炼一下,教学内容就确定了(《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1期)。上述意见,共同强调根据文体、学情、文本、目标等确定教学内容,突出语言学习。
有人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讨论进行理性审视。刘发建认为,教学内容的混乱无序,根子问题还在教学目标上。教学内容有相对的确定性,但这个确定性不是唯一性,而是指这个文本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底线(《再谈几点相互的认识——就〈将相和〉与诸向阳等老师再交流》,《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6期)。有人警告,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会束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压抑语文教学的生成性;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将引发语文教学的随意性,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无效。所以,开发和创生语文教学内容,应当遵循规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张聪慧《多维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也谈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灵活性》,《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4期)。胡根林也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当于教学中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语文教学内容是‘定’与‘不定’的统一,‘定’是原则性,‘不定’是灵活性,语文教学的魅力就是在教学内容这种‘定’与‘不定’的统一中得到充分体现的。”(《教学内容:“定”与“不定”的统一——对刘发建老师〈将相和〉课例的评议》,《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第6期)
与上一年度相比,2009年度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探讨有所深化。人们停止过去那种一味的批评,开始实实在在地研究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要看到:一、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根子在上面,板子不能打在广大教师身上。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课标做起,认真研制语文教学内容,并落实到教材编写中。二、语文教学内容过于随意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关系极大,为此,空喊教师加强自身素养并无多大作用,政府必须加强对师范院校中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加大对在职语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三、当前讨论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同时也有所担心,即如果对确定性强调过了头,就会遏制教师开发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内容重新回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老路上去,这就与课改提倡的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愿望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在教学内容的“定”与“不定”之间把握合适的“度”,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二、语文知识
新课程改革淡化语文知识的做法引起了广泛争议。课改以来,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这使得语文界近年来加强语文知识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语文教学要不要知识?要不要系统的语文知识?王炳照认为,学校传授知识是天经地义的,“学校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这一点不能轻易动摇”(《语文教学的中国传统——访教育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照》,《语文建设》第6期)。陈涛、尹静认为,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知识,语文知识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语言还是言语——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分析》,《教育学报》第8期)。荣维东认为,语文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科目,它背后也应该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知识体系(《语文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从学科性质到课程理解再到课程开发》,《语文建设》第12期)。黄本荣认为,从目前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来说,不是有没有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而是一个语文知识教学面临崩溃的问题(《“语文知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袁源认为,汉语知识教学不可偏废(《也谈汉语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黄厚江认为,建立语文课程的知识系统对于教学实践很有必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语文建设》第4期)。郑远祥认为,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助推器,是学生形成强烈语感的催化剂(《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