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4期 ID: 136852

[ 温立三 文选 ]   

2011年度语文理论研究热点追踪(下)

◇ 温立三

   四、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问题是随着新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的。
   文本解读问题在2011年仍然争议重重。汪笑梅指出文本解读存在三大问题:程式化思维带来僵化的解读,浅表性思维带来泛化和误读,笼统性思维疏漏了细节的解读。(《文本解读——语文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4期)林寿清、闫娜概括文本解读三大误区:迷信教参,照本宣科式解读;模仿名师,照猫画虎式解读;崇尚个性,照时髦穿衣式解读。(《文本解读要紧扣三句话》,《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王加明说是四大误区:迷信教参,迷信权威;架空分析,忽视语言品味;曲解文本,偏离作者本意;拔高文本的思想,提升作者的境界。(《文本解读要有辩证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郭黎明归纳为五大误区:脱离文本,拓展学习漫无边际;淡化文本教学,过程实同“走秀”;文本解读随意,忽视价值引导;抛开文本,偏离语文学科要求;肢解文本,学习目标与过程破碎。《浅谈文本解读的误区及教学对策》,《小学语文》第5期)李国兵指出,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有的不知从何入手,有的不从文本出发,有的过于概念化,有的肢解文本,有的生硬挂靠政治,有的不区分文体之异。(《文本解读策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
   人们继续找寻文本解读的理论“武器”。李华平提出文本解读知识开发途径的两个方面:借鉴中国古代文本解读方法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仔细领会、注重比较、分级解读、诵读涵泳;借鉴西方近现代文本解读方法如细读法、语义分析法、词义分析法、双重情节分析法;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本解读方法如体验创造式和分析创造式。(《语文科文本解读方法知识开发的途径》,《教育科学论坛》第1期)李文忠认为,分别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中心的三种西方阅读理论对文本解读的要求和价值是不同的,梳理要求之差异,分析价值之不同,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三种文学阅读理论与中学语文文本解读》,《语文教学通讯》4D)王进民、徐广振认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及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为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视野。(《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新视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5期)钟晓红认为,从认识论逐步转向存在论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的文本解读》,《文学界》第8期)
   人们在探寻文本解读策略。马启标主张精当、适度、适时地引入素材以帮助文本解读。(《例说引入素材帮助文本解读的策略》,《中学语文教学》第6期)刘菊春提出文本解读三法:替换、删除、添加,三者的本质是比较,解读中要突出语言的“个性”。(《文本解读三法:替换、删除、添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第9期)李国兵对有效的文本解读提出如下方法:抓住文本标题解读文本,紧抓文本实现感知整体,抓住文本重难点解读文本。(《文本解读策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张红提出文本解读五视角:“聚集文字”解读法,“把握意图”解读法,“凸显核心价值”解读法,“拓展资源”解读法,“主题多元”解读法。(《文本解读五视角》,《现代语文》8月中旬刊)林寿清、闫娜认为文本解读要注意文本的三个维度:解读文本的意(内容)、道(情思)、形(表达)。(《文本解读要紧扣三句话》,《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谢雄龙认为,文本解读要正确处理解读视域与教学视角、人文因素与语言因素、延伸拓展与回归文本三对关系。(《文本解读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王加明提出,文本解读要辩证处理一元与多元、创新与守旧、深入与巧出、文意与文句等四对关系。(《文本解读要有辩证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藏云认为,可变换多种角色解读文本:立足于读者的角度,展开作品层面的阅读和体悟;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和处理;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展开“学材”层面的审视和反思。(《立足多种角色解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江苏教育研究》第29期)王婷婷认为,正确解读文本要综合读者视角、编者视角和作者视角以及文本体式等各方面因素,但其中不可不注意的是语文课应以学生需要为基础,从以上角度展开文本分析。(《语文课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科教导刊》2月中旬刊)刘璟认为,加强朗读是遵循以作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理论的最佳方法,文本细读则是文本理论的解读策略。(《语文课文本解读的策略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期)吴亮霞、吴亮奎认为,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依据什么对文本进行解读?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第4期)郑逸农认为,文本解读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形式,文本解读的深度应该看对语言解读的深度,尤其是对语言表达形式解读的深度。(《给文本解读一个恰切的定位》,《语文教学通讯》2A)
   文本解读既是“多元”的,也是“有界”的,“相对”的。杨进红认为,多元解读是有边界的,多元有界的维度受文本、读者、阅读活动价值取向这三者限制,阅读教学只有结合文本、读者、审美价值,才能在“可能”的意义世界里寻求到阅读的真意。(《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边界探讨》,《现代语文》5月中旬刊)杨进红、代秀秀认为,阅读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但多元解读只有以文本为基础,靠近作者与作品的本真意义,切合具体的语境和语体,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多元”和“有界”》,《现代教育论丛》第4期)崔国明提出文本解读的“相对论”:相对客观性,相对确定性,相对延伸性,相对多元性。(《文本解读的“相对论”》,《教学与管理》第6期)崔国明又说,尽管文本解读是多元的,但首先要关注的是“信度”,他为此提出文本解读“三多”“三少”:多关注“整体把握”,少纠缠“末叶细枝”;多强调“两情相悦”,少看重“一厢情愿”;多遵循“常规出牌”,少追求“断线风筝”。(《文本解读要坚守“信度”的底线》,《语文学习》第3期)茹红忠研究多元化解读操作策略,其中包括知人论世、品味细节、突破思维定势等。(《阅读过程中多元化解读操作策略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9期)
   多年来,从教师要求角度谈文本解读,大家谈及最多的一直是“技”而非“本”。讨论此问题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但众所周知,决定教师文本解读能力高下的关键不是拥有多少策略而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专业水平。这样看来,文本解读问题不是教学技巧问题而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即教师的读书、思考、写作、反思能力,对此我们不能不知。
   五、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长期无解却年年讨论,它从来都是热点。
   大家照例罗列作文教学中的重重问题。黄厚江认为,目前作文教学诸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不明,即搞不清楚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价值是什么,或者说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我们能教学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作文教学基本定位再思考》,《语文学习》第5期)李亮认为现在习作教学的“尴尬”源自三方面的倒置:意愿倒置、内容倒置、标准倒置。(《习作教学难题破解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师》第4期)钱林波认为,中学写作教学最大的问题表现在写作教学内容的缺失与混乱,使写作教学长期陷于无效或低效状态。(《从“文本位”到“人本位”——中学写作教学内容开发的三个维度》,《教学月刊·中学版》第4期)彭祥生指出,作文教学中高投入与低产出有目共睹。(《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和出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第8期)董蓓菲认为,当前作文教学的症状有:教学目标迷离,评价标准失范,命题技术滞后,畏难情绪泛滥,写作知识匮乏。(《作文教学的症结何在》,《语文学习》第2期)李猛说:当前作文教学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教师教学模式封闭、单一;学生缺乏动笔、练笔的自觉性。(《新课标指导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现代语文》10月中旬刊)贾志敏认为,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无效。(李节《呼唤语文“回家”——特级教师贾志敏访谈》,《语文建设》第7~8期)董林海、胡立业指出当前作文教学的“五多”、“五少”:修饰技巧多,文体规矩少;作文次数多,成功文章少;拼凑字数多,精练意识少;学生批阅多,教师掌握少;学习教材多,拓展阅读少。(《反思作文教学的“五多五少”》,《语文建设》第9期)朱紫彪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整体无序,作文教学理念“唯课余论”、“唯学生论”,作文备课目标模糊,教学过程设计空泛,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写作过程。(《初中作文“有序”教学研究》,《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版》第9期)陆建生、丁坤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明显缺乏生活基础,素材老套,内容苍白俗套,缺乏真情实感;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出了问题,作文命题的主观性强,教学随意性强,脱离学生主体等。(《呼唤中学作文教学的质性回归》,《语文教学通讯》4A)邹翠平认为,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一写作文就恐惧,无从下笔,语言干瘪,词汇贫乏,句式单调,空洞无物,错字连篇,病句成串,结构混乱,作文中应变力、创作力严重缺乏。(《例谈如何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张文香认为,基础教育作文中虚假、造假现象严重,令人堪忧。(《让基础教育作文回归写作本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