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中的思考练习就是对课文的另一种解读,跟注释、题解或者教学参考的解读不同的是,思考练习是通过思考和训练,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文字等。
一、 民国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练习设计
五四时期最早的白话语文课本,没有后来的助读系统和练习设计,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参考书,而基本都是选文的简单排列。查人民教育出版社收藏的民国课本,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课本中,课文后尚未发现有练习设计。因而,这一时期编入的鲁迅作品,也没有练习设计。30年代,语文教科书编制科学化探索取得初步成果,设计课后练习成为普遍做法。这些思考练习,有“习题”“习问”“练习”“讨论”“设问”“暗示”等不同名目,实质一样。
30年代设计的课后练习,题少,简单,读写结合。如开明书店1932年出版《开明国文读本参考本》第1册《孔乙己》一课的“习问”:(1)散动词在已读到的多篇文章中都有,试从本课找寻几例。(2)试分析孔乙己所秉有的状貌德性列一简明表。(3)试作一文,批评孔乙己那样的为人。开明书店1933年出版的《开明国文读本参考本》第3册《雪》的课后“习问”:(1)以前读过的小品文,哪几篇是有合于“诗的”意境的?(2)就雪的意境试改作一新体诗。(3)旧诗词与新体诗的不同在哪里?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秋夜》一课的“暗示”:算算这篇文中一共写几样东西。这许多东西是怎样联串起来的?作者看见这许多东西,自己所在的地方换过没有?天空为什么奇怪?小红花怎么会笑?枣树真会做梦吗?月亮真会发窘吗?你从这种地方去仔细想想,就会了解“印象”的意义。你记得春天、夏天、冬天的天空是怎么样的?试找几个字将它形容形容看。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秋夜》的文后“习题”:(1)文中写的是哪几样东西?(2)篇中材料的排列次序可以改动吗?(3)试以“夏夜”为题作一篇短文。同上版本《雪》一课的“习题”:(1)本篇所写的雪和前篇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前篇指王鲁彦的《雪》——作者注)(2)作者写这文的意思在哪里?(3)以“塑雪罗汉”为题作一篇文章。
40年代,课文后的练习系统设计更为周全,不少教材版本的练习题量猛增,令学习者不堪思考和训练的重负。如开明书店1948年出版的《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第1册《社戏》课后有12个“讨论”:(1)作者在北京看了两回戏,看见的怎样,想到的怎样?——为什么使他愿意去看这两回戏?(2)他怎样批评这两回的戏?(3)从这两回的看戏里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4)北京的人怎样爱看戏?(5)作者怎样想到了社戏?——日本人的性格是怎样的?(6)作者在平桥村的生活是怎样的?(7)他不能去赵庄看戏,怎样表示他的失望?(8)赵庄的戏台是怎样的?——戏是怎样的?——他欣赏些什么,讨厌些什么?(9)土财主的家眷怎样看戏?——为什么他们这样?(10)孩子们偷豆,他们的天真的态度从哪些处可以见出来?(11)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人?(12)为什么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戏那么好呢?——完全是豆好戏好吗?还有11道“练习”题:(1)背诵或默写“两岸的豆麦”一段和以下的三段。(2)作者怎样描写戏园里的挤?——怎样描写那条长凳?(3)他怎样描写地在身边的绅士和他的胖?(4)他怎样递进地描写他在第一舞台的不耐烦?(5)他怎样描写他在去赵庄看戏的时候的高兴和性急?(6)怎样叫做“自失”,他听到笛声怎样的“自失”?(7)为什么会有“神棚”?(8)为什么他们的“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与乌篷的船在一处”?(9)怎么“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呢?(10)作者怎样写了母亲的爱?(11)为什么作者要写社戏却先从在北京看戏写起?这在全篇的效果上有什么作用?这样练习题量之多,问题之细,即便在因练习繁难偏多而饱受批评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课本中也属罕见。
共产党根据地解放区中小学鲁迅作品的练习设计普遍较简单,而且题量少,读与写结合。如新华书店1949出版的《中等国文》第一册中《一件小事》的课后“习题”:你遇到过劳动群众互相关心而使你特别感动的事吗?把它写出来给大家看看!又如华东新华书店1948出版的《国语文选》第四册中《孔乙己》的课后“习题”:(1)这篇小说的用意何在?丁举人家里的东西为什么偷不得?(2)你能不能描写一个在旧社会里被侮辱被损伤的穷苦的人?
民国时期,有的课本的课后练习干脆只设一道写作题,如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出版的《标准文选》中,《腊叶》课后仅有“习作”:一封夹在书中的信。《自叙传略》也是一道“习作”:我之学校生活(或求学之经历)。读写结合,读主要为写,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
二、 共和国中学鲁迅作品的练习设计
“十七年”时期,一方面,鲁迅作品解读的强烈意识形态化,另一方面,练习设计实事求是,少有政治说教,微言大义,无限拔高。如《好的故事》(《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人教社1958年)课后练习:(1)作者怎样描绘河两岸一切事物倒映在水中的情景?怎样描绘它们的形、影、光线和色彩在水波中交织变幻的状态?(2)作者写“在昏沉的夜里”朦胧地看到“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药》课后练习:(1)作品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这件事,含有什么意义?(2)夏瑜是个怎样的人?作品里怎样描写这个人物?(3)从康大叔的外貌和说话可以看出他哪些性格特点?(4)夏瑜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我们怎样理解其中的含义?《药》(《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社1960年)课外练习:(1)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这篇小说里的人物,哪些是作者所憎恨的?哪些是作者所赞颂或同情的?试加以分析,并说明理由。(3)夏瑜是个怎样的人?小说里怎样表现这个人物?(4)小说里说夏瑜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我们怎样理解这样写的意义?但“十七年”练习设计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即:多为思想内容题,少有语言文字题。
“文革”时期各地方课本中的鲁迅作品练习设计,有的是内容理解题,有的是写法题,但所有版本的练习设计,不可缺少的是那些为配合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而设计的政治习题。下面,笔者专门选取“文革”期间两套地方初中语文课本(辽宁版和山东版)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道练习,以说明鲁迅作品是如何被政治集团肆意歪曲利用而变成政治笑话的。
辽宁版:三味书屋的生活怎样?作者对这种生活抱什么态度?文中把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照着写,用意是什么?(1973年版)三味书屋的生活怎样?结合当前教育革命实际,批判旧的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1975年版)这篇散文怎么通过对三味书屋的描写来深刻有力地批判了孔孟之道和封建教育的?谈谈你学习后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1976年版)
山东版: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973年版)作者把百草园的欢快生活与三味书屋的沉闷枯燥生活相对照,有什么深刻用意?联系我们今天的学校生活,谈谈这篇文章对于批判孔丘、林彪的反动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有什么现实意义。(1975年版)作者把草园的欢快生活与三味书屋的沉闷枯燥生活相对照,有什么深刻用意?联系我们今天的学校生活,谈谈这篇文章对于批判孔丘、刘少奇、林彪、邓小平的反动观点,反击右倾翻案风,坚持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有什么现实意义。(1976年版)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练习题量较多,内容理解、形式把握与语言训练三者兼顾。如《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人教版1979版)中《药》课后练习:(1)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医治痨病无效而死和夏瑜的被害各说明了什么?华、夏两家的悲剧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小说最后写夏瑜的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应该怎样理解作者这样写的意图?(2)这篇小说写两个故事,安排了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这两条线索是怎样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作者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写法?并把小说题名为“药”?(3)分析夏瑜、华老栓、康大叔这三个人物形象,并说说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4)这篇小说里的景物描写,文字简洁,含义深刻,有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为人物的活动渲染了气氛,有的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都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服务的。试分别举例加以说明。(5)联系上下文,指出下边两段文字中加点的动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略)……像这样能准确地表现人物性格的词(不限于动词),课文里还有不少,再举出一些来加以说明。与1979年版相比,人教版1995年《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中《药》的“思考和练习”题量又有明显增加,大题套小题。第一题,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几段原话来分析小说反映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第二题,通过阅读一段文字领会描写方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第三题,给各部分拟小标题,并理解明暗两线的写法;第四题,分析几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第五题,从括号中选取动词,并体会这些词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第六题,展开想象,写课文中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一段对话,表现两者不同的思想和身份。
八九十年代中学鲁迅作品课后练习设计,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语言文字及文章作法的训练并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上个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人指责这样的练习设计肢解课文,繁琐不堪,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新世纪课标教材中的练习题量锐减,一般三道题,不超过四道题。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故乡》一课的“研讨与练习”:(1)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2)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我”不愿意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4)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题,写片段作文。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祝福》一课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全班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第二题,分析课文中的几个句段,回答括号中的问题;第三题,分析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及其生存状态;第四题,就改编的同名电影中祥林嫂怒砍庙门槛的场面写一篇短文。
新世纪中学鲁迅作品练习设计,题量适中,内容理解与语文训练并重,阅读与写作兼顾,在此不予赘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