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结构错乱法”就是有意错乱文章原有的结构,重新组织程序的一种课堂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当,便会获得特别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时,我立时想到唐太宗对魏徵死后的一段评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于是,我便将这段话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读后,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一时,学生各抒己见:有说这是太宗对魏徵生前敢于谏言的高度评介;有说这是太宗对魏徵死后的深深惋惜;也有的学生发表了另类意见,以为这仅是太宗的一种“作秀”,借此来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虽然后一种意见,引起众多的非议,但作为一种理解,它自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我只是借此导入新课。
魏徵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他为太宗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殚神竭虑。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而又多以“讽谏”为主,因此,史以“诤臣”谓之。那么他的奏疏,何以获得太宗特别的青睐呢?
于是,我让学生读课文,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三轮的自读、范读、齐读训练之后。我抓住《谏太宗十思疏》的题眼“十思”,从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体“十思”的内容。一番研读之后,我又让学生对“十思”的内容进行概括,经过讨论,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即一戒奢侈,不要劳命丧财;二戒骄躁,要虚怀若谷;三戒无度,不要自我放任;四戒轻信,要提防谗言;五戒不公,要严明赏罚。魏徵劝谏的“思”和“戒”,可谓句句犀利,字字惊心。而这一切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有了前面对“十思”内容的条分缕析,这一问题的解决,便也水到渠成。“十思”的核心就是“正己”,就是“安人”。当然,作者提出“十思”后,并没有简单的戛然而止,而是展示了“十思”之后的一幅理想的政治前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于是,我又让学生揣摩作者这样用笔的意图。这无疑激起了学生思想的浪花。他们有的以为这是魏徵劝谏的艺术,展示前景的美好,迎合太宗的心理,以便谏言能使太宗采纳;有的以为这体现了魏徵自己内心深处的政治理想;也有的以为这是当时现实境况的反衬,以此引起太宗的警觉。
结束了最后一小节内容的研读,我开始向前推移。魏徵提出的这“十思”,或者说是劝戒,其实紧承了前文的一个“词”。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这个“词”:“深慎”。魏徵之所以谏言太宗“深慎”,这决不是骇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是源于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个历史的教训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学生有了先前“读”的基础,对文本的了解也相对比较熟悉,提出的问题很快就有了反应:“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那么,魏徵以为导致“取之易”而“守之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很快学生就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吴越为一体”;“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一原因的阐述全然与孟子的观点相合拍,那就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说到底,也就是儒家恭俭于民的“民本”思想。人心向背,载舟覆舟。
魏徵之所以向太宗上书重申历史教训,有其特殊的背景。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尚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也日渐奢靡。在一片片的太平盛世的欢呼声中,太宗开始“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这已有许多史实为证。那么,作者借这历史现象的剖析,又为的是说明一个什么观点?我让学生从文章的开头筛选有关的文字信息加以概括。学生在进一步阅读之后,多数学生以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坦率地说,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印象中,《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观点,似乎早已有定论。许多权威的参考资料都认为是,为人君者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来的意见,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阅读的获得。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交流各自的看法。讨论之前,我提醒学生,一个观点的提出,要有使人信服的理由,这个理由不能脱离文本。于是,课堂上再次激起了千层的浪花。学生列举了以下的理由:一是文章“十思”后的总结文字,明确地提出“宏兹九德”,是对中心观点“积其德义”的回扣;二是文章“十思”本身的内容,就是从方方面面阐述为人君者如何“积德”的,而“十思”的核心“正己”更是“积德”目标;三是作者总结历史上的帝王“取之易守之难”,也是从有德和寡德两个方面而言的,而民心不服,怨声载道,也是明显针对寡德之君的;四是文章起笔,从正面设喻,以“固本思源”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随即再从反面设喻强调“德不厚”的“知其不可”,也是为了突出“积德”对于人君的重要性,再说“戒奢以俭”也只是“积德”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涵盖“德”的全部。
我为学生精彩的辨析喝彩,在我最为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意见后,我也坦诚地承认了我备课时的不足,那就是对这一问题少了我自己的思考。顿时,教室里一片掌声,这掌声是学生给自己的肯定,也是对我的认可。我没想到,我采用这样的“结构错乱法”,进行课堂教学,还意外地有了另一个层面的收获。
(南通市第一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