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0期 ID: 353774

[ 温立三 文选 ]   

语文教材编制模式及其理论思考

◇ 温立三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语文教材的编制模式:从分和合的关系看,有合编(综合)型和分编(分科)型;从教材的组织看,有文选型、单元型、模块型等;从单元的组织看,有文体型、专题型、主题型等;从贯串的主线看,有阅读型、写作型、知识型、方法习惯型和多线交织型等。识字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编制模式也多种多样,如随文识字型、集中识字型、词串识字型、注音识字型、字源识字型等。为便于表达,我们把以上模式概括为传统类、创新类和识字类这三种大类。
  传统模式是指那些历史悠久的语文教材编制模式,主要包括合编(综合)型、分编(分科)型和文选型这三种类型。合编(综合)型教材,就是听说读写等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编排思路,全部融于一套教材或一本教材甚至一个单元之中的编写类型。受汉语言文字的固有特点和汉文化教育传统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材长期以合编(综合)型教材为主。放眼全球我们发现,合编(综合)型语文教材的使用正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分编(分科)型与合编(综合)型相对,所谓分编(分科)型教材,就是把语文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科目,分别编制成可以各自独立使用的教材。依据中外不同的分编(分科)标准,分编(分科)型一般分为文学和语言分编、阅读和写作分编、文言和白话分编、多块内容的分编这四种主要类型。我国的分编(分科)型教材,主要是文言与白话分编(分科)和阅读与写作分编(分科)这两种类型。而在西方,文学与语言的分编(分科)则是最为常见的分编(分科)类型。文选型教材是指以选文作为教材绝对主体的教材类型。一套教材只要是以选文为主,无论它是以什么方式编排的,大体上都可以称之为文选型教材。依这个标准去衡量,世界各国绝大多数语文教材都可以说是文选型教材。文选型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经典性,人选教材中的那些选文,无论在语言技巧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
  新世纪语文教育观念的变革,呼唤着语文教材编制突破旧模式,创造新模式。许多语文教材编者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探索出诸如专题式、主题一情境式、模块式等语文教材编制新模式。所谓专题式,是以“话题一任务”为核心。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和变革学习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教材编制方式。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中,多套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出现诸如“专题”“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新的学习栏目,它们统称为专题式的编排类型。将“主题”和“情境”并列作为编排单元的要素,构建一种更加符合母语学习规律的语文教材编排方式,这就是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制中普遍采用的“主题一情境”式。这种新的编制模式以有关心理学、语言学和对话理论等作为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中表现出其全新的姿态和强大的活力。“模块”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高中课程设置若干领域,领域下设若干科目,科目下设若干必修和选修模块。模块编制方式建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思维和立体思维。整体、多元、立体、块状、开放,这是语文教材模块编制法的几个突出特点,为教材编写者和教材使用者的创造性活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母语教育的基础是小学识字教育,识字教材是汉语文教材建设的基石。在众多识字教材编制模式中,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随文识字、词串识字和字源识字这五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们有的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如集中识字),有的优中更优,堪称时代创新(如词串识字)。无论是识字教材的传统模式还是创新模式,都应充分继承我国识字教材的优良传统,相互吸收和借鉴各自的长处。不断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出更多更好的识字教材编制模式。
  研究语文教材编制模式最终是为了加强汉语文教材建设,真正实现语文教材的多样化,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大关系供大家深入思考。
  一是模式多样化与品种多样化的关系。总结和概括多样化的教材编制模式。是为了让教材编写者能够从中选择。编制出更多富有个性的语文教材,从而真正实现我国语文教材品种的多样化。但模式多样化不等于品种多样化。前者主要是理论研究问题,后者则与政府的教材政策有关。模式的单一化固然不能形成品种多样化的局面,但是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教材政策作保证,即便有了多样化的教材编制模式,也难以落实到教材的实践层面,品种多样化的局面便不能形成。反之,教材品种多样化政策的长期实施,有助于教材编制多种模式的出现,最终迎来教材的百花争艳。由此看来,教材多样化政策的实施是保证教材模式多样化的前提。
  二是模式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模式的出现都是创新的结果。就像主题一情境式和模块式这两种模式,它们都是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新生事物。但所有创新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模式不能凭空出现,而总有其历史发展的渊源。但也要看到,任何模式迟早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考验,尤其是那些古已有之的模式(如文选型和集中识字等),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向其他模式学习,吸收和消化其他编制模式的优点,而不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三是模式和模式化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以总结出它的规律。以利于研究的借鉴和科学的推进,最终作用于实践。语文教材编制模式是在长期的教材编制实践中产生、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概括和研究这些模式的目的。是给教材编制者提供参考和动力。但模式不等于模式化。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相对静止又发展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每一种模式都要敢于克服自身缺点,自我否定。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化蛹为蝶,以此获得新生,这样的模式才有意义,有活力,有生机。而模式化则是模式趋于静止和走向僵化的产物。语文教材编制要依循一定的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模式一旦变成了模式化,就相当于走进了死胡同。当前所要反对的倾向,一是一味因袭传统旧制,一是盲目照搬外国模式,这两者都是模式的使用走向模式化的表现。我们需要认真提防。
  四是大模式与小模式的关系。这里把语文教材编制模式分为合编(综合)型、分编(分科)型、主题一情境式、专题型、文选型、模块式等几大模式。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作的大体分类,我们完全可以从其他角度或依循新的标准,对语文教材的编制模式进行重新分类。在以上几种大模式之下又细分小模式,如合编(综合)型分阅读主线型、写作主线型、知识主线型、方法习惯主线型和多线交织型等几种小模式,在识字类教材中分出集中识字、随文识字、词申识字和字源识字等几种小模式,也都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不是终极性的结论。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的分类问题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