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74

[ 卢世国 文选 ]   

高考作文题,请“回到原点”

◇ 卢世国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出现的问题,提出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的标准: 质朴、有内蕴、合乎年龄特点。通过弊端文题和优秀文题的分析,指出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之一:淡化审题,关注思辨。
  
  关键词
  高考作文题 原点 标准 思辨
  
   高考语文考试一结束,作文题目立即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叫好的颇多,指责的也不少。评点各地的作文题,成为了“后高考”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叫好也好,指责也罢,高考作文题依然在特立前行。非语文人看看热闹也就淡了,散了;然而我们语文人,尤其是那些担负着来年出高考作文题目的语文要人,尤其需要思考:高考作文题该怎样出。笔者呼吁:高考作文题,请“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的高考作文题有着什么样的标准呢?作家阎延文提出了好作文题目的标准:朴素中,预设了开阔豁达的空间,叩问着人生哲理,也叩问着考生对社会与他人的关注。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原点”作文题目的标准。这个标准大致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题目质朴,不虚化,不冗长。二是题目有内蕴,能拓展。三是题目是出给高中生的,应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维特质。但令人尴尬的是,近年来不少高考作文题一直在“飞”,难以“回到原点”,其表现形式“异彩纷呈”,却也因此屡招诟病。这里罗列几种,盼能“止飞”。
  一、诗意朦胧型
  这类题目看似很有诗意,实则让人如入云雾,不得要领。写作这类题目需要极高的文学修养,否则难以驾驭。比如,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2007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最极端的例子是2010年安徽卷,给出了清代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题目是这样的: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先读懂诗,然后才能写作文,这第一步就先淘汰了不少学生。这道题目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要求较高,语文基础稍差的学生很容易不知所云,直接出局。我们口口声声要“以人为本”,请问,让学生费尽脑汁先弄懂诗歌再去写作文,这不是折磨人吗?
  二、晦涩艰深型
  这类题目一般含有专业术语,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对语文专业术语有较强的解读能力。 比如,2010年全国二卷“浅阅读”,2005年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再比如,2005年湖北卷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作引语。不要说整段话的原意、引申义是什么,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生气”“高致”这四个关键词,就足够让考生推敲半天,但到头来,“谁解其中味”?
  三、成人视角型
  这类题目是用成人的视角对待考生,题目好像很有文化气息,表面上包含着对下一代的敬畏之心,实际充斥着成人视角的傲慢与偏见。偏激一点可以说是学识渊博的出卷教师给广大中学生设下的陷阱。比如,2010年浙江卷,要求考生从文化反哺的角度,写一篇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的文章。所谓的文化反哺更多的是一个“成人”话题。毕竟终身学习等概念也是针对成人而言的,我们的考生,90后,正处于在学校学习的阶段,他们没有兴趣,现阶段更没有义务去搞什么文化反哺。从这个意义讲,这样的高考作文题,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再比如,2011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旧书》,透过这个题目,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朽的学者面对网络前的青少年痛心疾首的样子。试想,这样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属于年轻的中学生的吗?
  四、政治道德型
  这类题目与政治挂钩,与道德相连,文以载道的功利倾向表现得过了头,导致学生说空话、说假话。其实,我们的作文应该允许多元观点多元价值的出现,我们要习惯接受学生的真话与个性化判断,不能拿“思想不健康”的帽子到处扣。
  比如2011年全国Ⅰ卷“中国崛起”作文题,同三十年前政治性很强的作文题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但问题是,这样的题目不像是作文题,像是政治考题,它政治性倾向太强,主题先行,范围太大,学生可能写成八股文,说套话,走“伪圣化”老路子。再比如,2011年辽宁卷高考关于哲学家“假苹果”的作文,很明显材料本身的故事就有编造之嫌,这样的道德说教对于90后的中学生来讲,立得住脚吗?
  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绝不只有一个声音。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生命体验,是构成好文章的主要基础。全体考生都去歌功颂德,都去极力表现思想高尚,实质上不是作文的行为,而是政治行为。
  五、材料冗长型
  这类题目现在比较流行,即所谓“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很是冗长,好像不是作文题倒像是小阅读题。比如,2010年福建卷,讲《格林童话》诞生的故事,仅这一故事就多达255个字!学生读完故事还要理解正确才能写作,岂不是人为设置障碍吗?2011年重庆卷作文题“情有独钟”,两则材料近300字!新材料本来就有其多义性,学生怎能在较短时间里准确把握其内涵?不就是写篇文章吗,干吗非要在审题上伤那么大的脑筋呢?哪位作家的杰作是煞费苦心审题之后写出来的呢?实际上,高考考场上,考生至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写作文,如果在审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尤其是浪费了时间还审不出个子午卯酉来,岂不是在无谓地受折磨和摧残!命制这样怪诞的高考作文题,实在是难以和以学生为本、崇尚人文关怀的当代教育理念沾边儿。
  尽管近年来不少高考作文题一直在“飞”,但仍有一些题目能够“回到原点”,其表现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也因此赢得了一致好评。这里罗列几种,盼能“飞得更高”。
  一、质朴平易型
  这类题目不饶弯子,不设审题障碍,简明易懂。
  比如,2010年重庆卷《难题》,题目极其简单,但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考生深入思考的命题。考生要写好该命题作文需要开阔的视野,需要平常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呼唤的语文学习的精神和要义之所在。2011年安徽卷《时间在流逝》,题目平白如话,一看就懂,其实要写精彩还要看学生的语文写作功底。
  二、日常主题型
  这类题目关注日常生活,回归生活主题。比如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可以写得很纯粹很家常,甚至相当“故事化”,而不会担心跑题偏题。事实上,日常中蕴藏着生命最奇崛的波澜。人生的千姿百态,都在日常时光里光怪陆离。困惑、迷惘、坚忍、刚强,都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汇聚。生活中的故事,生活中的感喟,能使文字绝不雷同,呈现出万千气象。
  三、活动体验型
  这类题目强调亲身体验,“我手写我心”,有助于考生写出真情实感来。在如今胡编乱造作文的尴尬现实面前,这类作文题目更为难能可贵。比如,2009年重庆高考作文《我与故事》,命题者把重庆语文生活体验派的特点鲜明地加以体现:“我”是主体,是事件的叙述者和体验者。“故事”是客体,是传统形象思维的一种语言留存。基本属于零审题的作文命题方式,有利于考场上学生的思路拓展和素材选用。
  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世道人心,关注励志成长,是高考作文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体验”的关键词凡二十处之多,而新课程提出的社区学分、研究性学习学分无不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印记。学生在这样的经历与体验中真正融入了社会生活,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目应该从这里来,这里才是产生佳作的土壤。高考作文出题人要关注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作文题指引青年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感受体悟生活,注意积累整合人生阅历,注意理解和思考人生。
  2011年高考尘埃落定,关于高考作文题的议论依然鼎沸。高考作文题该如何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词:原点、借鉴、超越。关于“原点”,本文已作论述,不再赘述。关于“借鉴”,这里仅举台湾的一道高考作文题:
  家,对许多人而言,不止是身体的休憩处,也是心灵的归依所。我们每天乃至于一生,不断地在离家与回家的历程中,构筑出一天以至于一生的故事。一般人离家后总不免有回家的企盼,但也有人视回家为畏途,甚或无家可归。回家对每个人而言,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意义。
  试以《回家》为题,写一篇首尾具足、结构完整的文章。叙事、抒情、议论皆无不可,文长不限。
  不难看出台湾的高考作文题有以下特点:质朴,简洁,生活化,这也是“原点”作文的特质,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该如何超越呢?我们来研究一下2011年美国高考作文题:Do people truly benefit from hardship and misfortune?(我们真的能从苦难和不幸中获益吗?)可以看出,美国作文题具备“原点”作文题“质朴,简洁,生活化”的特质,使学生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对历史掌故的熟悉,很重要的一点、或者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反映出学生个体的思辨色彩。这符合发展学生智能的要求,这是一种真正试图把学生作为活生生人的命题思路。命题者希望考生可以开发出与众不同的智力思维,希望考生可以对看似普通,看似平常的话题有自己独特的,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这应该是命题的方向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一条把学生从题海中拯救出来的路子,是希望通过高考作文题目引导学生融进生活,反思生活,来达到提升生命质量,重塑社会道德的目的。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观、考试观和人才观。
   “作文题目要落到地上,落到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上,落到社会关怀和公民意识培养上,落到理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愿高考语文题能够真正与语文、生活和考生的生命与心灵深度对接,引导中学生关心现实、思考现实、改变现实,有一种充满热情的拥抱现实的人文精神情怀。我们有理由期待:喜看来年六月花,声香色味众人夸!
  
  参考文献:
  董旭午著《作文命题真怪诞》,《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卓立子著《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后还会做什么》,博客网文
   陈永睿著《回到原点”的高考作文题你伤不起》,博客网文
  《热议高考:部分高考作文题“浮云”指数太高》,《中国青年报》2011年6月9日
  丽水老吕著《成人世界的傲慢——201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深度分析》,博客网文
  

高考作文题,请“回到原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