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常见现象,中学生在欣赏戏剧作品时也不例外,误读会令他们对戏剧产生或多或少的偏见,从而使他们远离戏剧的殿堂。仔细整理一下这些年指导学生阅读戏剧的实践经验,大概可以将中学生因误读而产生的戏剧偏见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因对戏剧在推陈出新方面的误读而产生的戏剧偏见。
众所周知,戏剧作为一门特有的艺术门类,它的产生成长、成熟深化,都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的。无论是古希腊悲剧、文艺复兴戏剧,还是现实主义戏剧、现代派戏剧,他们的出现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孕育、成长到嬗变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是推陈出新的过程,是旧主张消退、新理论建立的过程。然而,一些读者,尤其是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判断能力不强的中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接收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对新的戏剧创作理论表示怀疑,进而产生误读,主观武断地认为新的总是不好的、欠成熟的。
以现代派戏剧为例,它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样式,它打着反传统的旗号,以一种近乎游戏的创作态度彻底颠覆了以往的一切戏剧创作范式。很多中学生刚接触到这类戏剧剧本时,很快就会被它那抽象的主题、紊乱的情节、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以及颠三倒四的语言动作等,搅得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从而误认为这种创作太过戏谑、缺乏一定的意义指向和审美价值。
那么,现代派戏剧就真的如这些中学生所认为的缺乏一定的意义指向和审美价值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存在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同学们之所以对现代派戏剧有这样的偏见,根源在于他们没能静下心来深层次地去发现现代派戏剧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美。现代派戏剧自兴起以来,以法国的荒诞派戏剧最为闻名,我们就拿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来说。《等待戈多》刚刚问世之时,虽然也受到一些人的称赞与追捧,但更多的是人们对它的不理解和冷漠。直到后来,随着公演场次的增多、大家讨论的深入,它思想和艺术上的价值才渐渐为人们所了解。就思想内容而言,剧中两个流浪汉无助、无奈而又无尽的等待虽然荒诞不经,但却抽象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尴尬处境,反映了现代人精神上的困惑与危机。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导致了社会的全面危机,身处危机夹缝中的人们感到空前的恐惧与悲观,就好似剧中人物一样,天天惶恐不安,却又无能为力、不知所为,只能在痛苦中苦苦等待,等待“戈多”的到来、希望的降临。
就艺术技巧而言,《等待戈多》将反传统的现代派文学主张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全剧完全抛开传统戏剧的创作要求,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没有严密工整的时空结构,没有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有的只是大段大段、枯燥而语无伦次的独白,有的只是荒诞怪异、精神分裂式的行为动作,有的只是少之又少、寒碜得不能在寒碜的舞台道具等。然而,透过这看似玩世不恭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看到的却是作家深刻的思考:现代社会里,传统的一切价值观念都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现代人的生活与精神都处在一种无序而紊乱的状态中。因此,从这点看,现代派戏剧的手法虽然前卫,但其形式根本上还是服务于内容的。现代派戏剧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反映了一个时代人的心理。
二、因对戏剧在传统因循反面的误读而产生的戏剧偏见。
如果说上面所谈到的误读反映了中学生对现代戏剧创新之举的不能接受,那么下面我们将要谈到的,则反映了中学生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不够理解。之前已经说过,任何一种戏剧艺术门类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传统戏剧能够显赫一时、赢得大众的欢迎和掌声,更会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我们说它传统,并不是说它只能存在于过去,现代社会依然应该有其立足之地。我们不能将传统的东西完全否定掉,必要时我们需要因循、承袭甚至发扬传统戏剧艺术中的精华部分。
以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古典戏曲为例,虽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的原始歌舞,虽然它在宋元时期闻名天下,虽然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然而在今天它却并不为广大中学生所欢迎。究其根源,主要是在同学们的思想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它戏剧情节的发展太过缓慢;二是认为它的表演痕迹太过明显,有时显得过于夸张和虚假。而事实上,同学们所看到的这两个方面却正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价值的精华所在。
首先看中国古典戏曲情节发展缓慢的问题。一般来说,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戏曲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除了通过对话来完成,更综合了利用了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对话推动情节,手法单一,目标直接,故事展开得相对比较紧凑。而一旦加入了歌、舞等艺术形式,手法就会分散,目标意义的表现就会更间接,故事的讲述也就自然会显得缓慢了。具体来说,歌最讲究的是唱词,而唱词又讲究辞采、韵律等,在表词达意方面,它不会如对话一般的平白直接。更何况,有了唱词,还要分曲调、唱腔等。虽说中国古典戏曲剧种繁多,但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那便是无论那一种剧,其唱腔都是颇为拖沓绵长的。同样,舞蹈在表意上也是极其耗时的。在中国古典戏曲里,生、旦、净、丑,每一个行当都有一套与其形象相配的舞蹈。而且,这些舞蹈都是极其规范和程式化的。就单以武生为例,扮演大将的长靠武生在场上转几个圈、挥舞几次兵器,扮演兵勇的短打武生在场上翻几个筋斗、打几个滚,都是有严格的要求和固定的程序的。在演出时,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可。由此可见,歌舞的费时费力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再看同学们对中国古典戏曲表演痕迹过重的看法。确实,中国古典戏曲的中夸张的表演成分很重,有时甚至显得过于虚假,但这一切都还是在艺术允许的范畴之内的。平常,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喜怒哀乐,虽然常常超出日常生活的动作幅度,给人以装腔作势之感,但这却是一代代表演艺术家苦心孤诣、不断探求出来的。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日常普通的语言动作如果一成不变地被搬上舞台,很容易会为尘世中的喧嚣所淹没。演员只有将生活中的内容美化、艺术化,表演才会超越生活,才会产生审美效果。所以,适当的艺术夸张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舞台动作给人以虚假感觉,也是与戏剧的艺术特性有关的。都知道,戏剧舞台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空间了表现无限的生活,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虚拟加工,以假定性的动作来代替舞台上无法完成的内容。以“趟马”这一动作为例,要想在舞台上表现日行千里的情境,把生活中的马拉上舞台溜上多少圈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具表现力的,只能依赖演员在场上连续扬鞭、打马的动作来完成。这套动作虽然是虚拟的、假的,但却具有着生活的真实性和广泛的代表性。诸如此类的动作,在中国古典戏曲中还有很多很多,它们不仅解放了演员的表演、强化了戏剧的表现力,而且更创造了中国古典戏曲独有的艺术手法——虚拟手法。
三、因对戏剧功利性特性的误读而产生的戏剧偏见。
谈到戏剧的功利性,我们不可避免地先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性和功利性问题。所谓文学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有品质,即文学的产生与存在以追求艺术的美的形象和情感为根本目的。从这个方面看,文学的宗旨是审美,它是无功利性的。但这种说法却又是不全面的,因为文学的存在不是虚空的,它离不开生活,为了表现其审美价值,文学必然要涉及到一些社会内容,从而间接地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由此可见,文学是直接的无功利性和间接的功利性的结合体,文学的无功利性总是通过功利性的手段来实现,文学不能拒绝功利性。戏剧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别,它也必然回避不了其功利性特征。然而新时期的中学生却偏偏就不认可戏剧的功利性,当他们看到一些戏剧立足于社会了,就加以挖苦、嘲讽和抨击,认为它们的说教味太浓、功利性太露骨。事实上,同学们的这种做法,是对戏剧特性的片面化理解和误读,很是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