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论半票读者的文学》:“我說‘半票读者’,因为在感情年龄上他们给人一种‘嫩’的感觉,在文学欣赏的国度,仍属买半票的童年。……半票读者要求于文学或艺术的只是发泄,不是表现;是传染,不是启示。”
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叶嘉莹,她在《說中晚唐诗》中引用了余光中的这一說法,說余光中把某些读者“叫做半票读者,就好像是去电影院看电影,12岁以下没有成年的小孩子可以打半票。他的意思就是說这种读者的欣赏能力没有长成,不成熟,是小孩,是第二流的幼稚读者,所以他们只会欣赏这样的作品”。
余光中“半票读者”的說法很有意思。“半票读者”实际上指的就是“二流读者”,是些不成熟的读者,他们阅读欣赏的往往不是一流的经典作品。
我们的年龄虽然刚刚迈过“买半票”的当口,但阅读书籍,增长才学,不应做“半票读者”,而要争取做“全票读者”,即读一流的作品,做一流的读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着,九年间课外阅读总量不应少于400万字,而且强调要通过阅读名着来培养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浓厚的阅读兴趣。
然而,现实的情形却令人十分“纠结”。
比如,某地初中语文考试有一道题:“《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指的是谁?”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答林忆莲的,有答林心如的,还有答林海音的……,就是很少有人答对林黛玉。
再比如,许多学生以看影视剧代替读名着,最最突出的是有个考取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压根就未曾读过吴承恩的《西游记》,而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同名电影却看了整整13遍。
如此种种,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当今青少年亲炙文学名着的越来越少。据报道,在许多书店里,《热血传奇官方攻略本》《那小子真帅》等游戏、网络小說长期占据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这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捧场。好多学生对《几米漫画》、《老夫子》等耳熟能详,而对曹雪芹、莎士比亚、海明威等却是一片空白。
这样的读者只能算“半票读者”,甚至连“半票”都算不上。
少年时代是生命中记忆最深刻、感觉最敏锐、想象空间最少障碍与成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就是要多读名着,多读一流的经典作品。
巴金說:“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钱理群說:“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說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名作的真正魅力是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例如《三国演义》,通过描写战争,传递无限智慧,以致明清以来人们把它当作《孙子兵法》的“战例版”。然而,现今众多“三国”影视剧版本,哪一部能与原着相媲美?近年开发的所谓“三国”电脑游戏版,则更是有害的暴力鸦片,它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除了名称相同,还有丝毫的血缘关系吗?
文学经典不但能从精神上启迪心灵,还能从语言上滋养我们。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值得去细心地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
当然,即使是读名着,也不必“一刀切”,可以各取所需,率性而读。对于小說爱好者,可以多读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巴金、契诃夫、莫泊桑、雨果的作品……;对于戏剧爱好者,则可以多读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曹禺的《雷雨》、田汉的《丽人行》、老舍的《茶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契诃夫的《钦差大臣》……。随便选一些,读个一知半解或仅仅“啃”了皮毛也无妨,最主要的是要知道有这些名着,而且知道是先有这些名着,才有后来的影视版本。
陶行知說:“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
周国平說:“一个人要读书,最好要读经典,读大师。”
多读经典,读大师,读“垫底的书”,你就有资格当选“全票读者”了。
(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