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76

[ 韶亚琴 文选 ]   

五个“结合”构建探究平台

◇ 韶亚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教师如何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搭建学生探究的平台是不解之课题。近两年来,我们“高中语文选修课探究引导研究”课题组就“选修课如何为学生构建探究平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我们研究的方向是不断明晰、集中的,研究材料的选择是不断丰富、系统的。
  根据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教师要多维度建构语文选修课程,为实现问题探究提供平台,使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有个性的思考,促成其探究能力的形成。
  1.强调能力与基础夯实相结合
  课标指出: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而选修课则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作为高中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也必需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
  针对选修教材偏重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特点,教师在实施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随意丢失语文的工具性,而是要在基础夯实上强调能力。如,从课程结构看,《史记》选读是选修课程“新闻与传记”系列中的一个专题;从学科实际功能的角度看,它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既要体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又要注意体现传记系列教学的要求。为此我们制定的方针是:诵读是前提,理解是基础,鉴赏是重点,探究是深层次要求。教学《史记选读》之初,我们以文本研习为主:强调诵读,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注重对其理解和运用;梳理文本重要信息,理解文意,对无法直译的句子,指导学生根据前后文语境猜译、意译。事实证明,扎实的基础夯实为文言文阅读扫除了障碍,从而为学生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对传主做出正确评价并为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做了知识储备。
  2.突出个体与重组文本相结合
  选修教材的入选文本基本都为名家名篇,他们犹如一颗颗绚烂夺目的珍珠,每一颗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处理选修教材时,要从准确定位文本特点起步,重视积累,加强梳理,对文本个体进行扎实的阅读赏析。针对选修教材入选文本偏重系统性而问题探究缺乏序列性的问题,在突出个体赏析的同时,教师又要利用文本材料之间的互文、对话关系,将文本进行有机的整合:或打通专题界限,将同类型的人物、写法进行相互补益;或横向纵向前后比较赏析;或以作家个人为中心,定向挖掘、拓展、延伸,深化问题探究。文本重组,形成了一个可以学习、思考、探究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做好准备。
  如,《现代散文选读》按选文特色(或写法上或情感上)编排了六个专题:活生生的“这一个”,难以忘怀的故事,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属于“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教授这个专题,我们教师进行了“突出个体与文本重组”教学方法的尝试。
  先进行“文本个体”赏析:①到底是什么煞了春意的风景呢?文中还描写了什么人?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②这哀哭和快乐的两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文中的春意可以有几种理解?③分析题目:《春意挂上了树梢》题目是浪漫的,内容却颇沉重,存在着“文不对题”的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而后进行“文本重组”赏析:①读萧红的《同命运的小鱼》《失眠之夜》,这种悲悯和忧虑不仅体现在她的散文中,她的小说中也不乏这样的表现。如《手》《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等。赏析这些文本,说说萧红“是什么让我们感动?②为底层人说话,代贫弱者发言,仅就这一点而言,萧红就赢得了读者的尊敬,足以让我们感动。那么赏析这一专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自己选择一篇喜欢的篇目,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③阅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专题,你们感觉到了怎样的人生才值得我们感动?我们写出怎样的作品才能让读者真正感动呢?
  学生在作业中写到:“无论是对被人间遗弃的人们,还是对逃脱不了死命的小鱼,或是对于在日军铁蹄下的东北,萧红的笔端、心中都充满了悲悯、忧虑,读来令人感动……萧红絮絮地讲着无穷无尽的痛苦,她的眼睛里满是悲天悯人的善良,和‘我是这世界的一部分’这样自觉的责任感。”这样自觉的责任感令人感动……走出个体和小我,在被伤害中尚能心怀悲悯,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人才是为我们的感动……”
  3.指定赏析和自主选择相结合
  选修教材篇目繁多,逐篇鉴赏过去,时间上不允许,学生也因审美疲劳而不能形成鉴赏的冲击力。所以教师可以指定重点篇目,进行适当的方法点拨,教会学生赏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赏析。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题的精神实质,小角度切入,尽可能有目的性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就学生初读文本后或授课结束后学生衍生出的问题,经老师或学生讨论后筛选出含金量高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当然,这里要注意和大学选修课的区别,学生探究结果只要有点“研究味”就行。
  如,我们处理《史记选读》,本着重文言基础的积累和重思想艺术的探究的“两重”教学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选择需求,先对他们探究的问题进行了筛选整合,最后汇编了二十三个《史记》探究题目,供同学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参考。1、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作为人物评论的标准——读《魏公子列传》;2、从管仲(或屈原,或韩信)身上看司马迁的人格价值观;3、《史记》写人写事“好奇”特点探微;4、褒贬有分寸,爱憎见分明——从《史记》描写的人物形象谈史家“实录”精神;5、唐代传奇与《史记》的渊源关系;6、《史记》对元杂剧的影响;7、从《高祖本纪》看《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8、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9、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批判意识;10、《史记》中爱国主义形象之我见;11、比较《史记》《战国策》在刻画同一人物时所反映出的差;异;12、请你结合《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刺客列传》,谈谈对悲剧英雄的看法;13、以《滑稽列传》中“优孟之谏葬马”片断,简要分析该片断讽刺艺术的运用;14、结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请你对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15、阅读《淮阴侯列传》(节选)与《管仲列传》(节选),比较韩信、管仲两人在生存观方面的异同;16、结合《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鲁周公世家》等篇,谈谈你对司马迁“立功立德立言”价值观看法;17、结合《淮阴侯列传》和《高祖本纪》中对韩信的相关叙述,体会司马迁是如何在客观描写历史人物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悲愤之情的;18、在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小人得志”“贤士失志”的社会现象?19、请参照《史记》中记叙侯嬴的相关资料,创作一篇新的人物传记或小小说;20、请以高祖刘邦为例阐述《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的意义;21、读《刺客列传》联系现实,谈谈“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侠义性格对现代人的启示;22、司马迁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性格,试结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和《淮阴侯列传》中高祖的语言,体会其性格特点;23、就《屈原列传》谈“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论题的看法。
  4.有效利用和科学拓展相结合
  选修课教学,除了有效合理地使用选修教材研讨之外,还需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研究话题,引导其科学地拓展延伸。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有两个关键的任务:一是引导学生敏锐发现、深入探究某一系列内容,二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进行研究的习惯与能力。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研究素材,这些素材需要研究者确定搜寻方向并定向发掘,需要研究者进行富有个性的思考。因此,选修课教学,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研讨,更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选题,对探究材料进行科学的补充拓展。
  如,教学《史记选读》选修教材时,我们有效利用书旁的批注、文本及专题后的探究。虽然这些探究性的题目常给人大而空的感觉,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手里也没有其他的探究题目,怎么办呢?利用有限的教材资源,把书旁的批注、文本及专题后的探究提要作为“引子”,细化为大量的研究探讨选题,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选修教材,每一条批注、每一个提要就是一个探究的话题。比如:赏析《项羽本纪》中“项羽乌江拒渡”一段,古人对此历来评价不一,教材提供了旁注:唐宋诗人对“乌江拒渡”多有吟咏,但见解不同。我们的学生对此又会怎么看呢?把旁注变为一道开放的话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你倾向于哪种说法、为什么?学生只要能言而有据、自圆其说,教学的效果就充分显现了。
  面对这样的探究题,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搜索,也可以到图书馆里广泛查阅,搜集整理资料,引入相关内容,向课外拓展延伸。这样的探究实施过程,既扩大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材料容量,又提升了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途径激励与重点习惯养成相结合
  选修课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须彻底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要使用各种方式多途径激发学生找探究点,激励学生想办法探究,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并尽可能做出校正,或让学生获得探究成功的乐趣,或让学生品尝探究历程的美妙,或让学生体悟前一探究对后一探究的意义,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但光有意识,是不足以维持长期的探究行动,教师还需在养成探究习惯上多做文章。如,赏析一段文字,一个文本,一个专题;探究一个命题,甚至是没有结论的命题,过程性论题;让学生多问几个“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样说好不好,为什么?有无其他说法,哪种论述是最佳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时间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要允许学生有因出现错误而耽搁的时间,允许学生有时间沉思默想,还要允许学生有时间开展相互讨论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积累起沉思涵咏、逐层剥笋、多维思考等重点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些习惯和能力,有意与无意间,学生便能主动地探究了。
  如,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诗词朗诵会,以班级为单位办唐诗宋词鉴赏专栏,以个人专题论文、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对诗歌中的词、句甚至是某一作家作品、某一系列作品专题作立体的书面评价。在处理“新天下耳目”之“东坡词”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组合成组,每组成员写出属于自己的赏析材料进行交流,每组推举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写出学案,和老师讨论以后,老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改好后走上讲台和全班同学交流,分享成果。这样的学习过程,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资源,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及时的进行信息反馈。适时适地的激励学生探究热情,多途径以形成探究的习惯的养成,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实践,特别下备课苦功,多途径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学习环境,多层面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新知识,主动摸索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最后主动生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五个“结合”构建探究平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