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丰富的意象阐释实例,初步探讨了文学意象在思维直觉性和语词新颖性以及概括性、
暗示性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性能,显示文学意象理论在指导阅读欣赏与创作方面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文学 意象 表现性
文学意象的表现性,主要是指文学意象的艺术感染力,具体表现为其在思维直觉性、语词新颖性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象的概括性、暗示性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性能。具体阐述如下:
一、思维的直觉性
思维的直觉性,指作者凭借直觉经验,捕捉刹那间涌现的艺术感受,创造出凝聚直觉经验的文学意象,引领读者想象体味。这类意象源于高度的直觉经验,需要读者调动审美体验,反复体味,综合把握,才能体悟到作者凝结在意象中的思维匠心,并有自己的读解发现。
中国人偏重于直观感悟和整体体验,最擅长运用直觉思维整体把握世界。如晏殊的诗句“溶溶院落梨花月,淡淡池塘柳絮风”,正体现这一思维特质。以前句分析为例(后句同此),这句诗至少营造出4层心理感受空间:①诗人推开门,站立庭院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月色如水笼罩天地的景象,不觉吟诵出“溶溶”一词,突出整体感受和直觉印象。②环视四周,整个“院落”也笼罩在如水月色中,看得不甚分明。③眼睛适应了光线的变化,于是,庭院中的那一树“梨花”也逐渐明朗起来,白色的梨花与皎洁的月色交融一体。④仰望苍穹,月色分外皎洁:月色、院落、梨花融为一体,多么美妙的境界啊。因此,这个融合了高度直觉经验的诗句,至少包含四层读解空间(如图1),“我”身在其中,参与景物交流。这个富有层次的表现景物的过程,非常符合我们运用直觉思维表现整体感受的心理过程。
以上我们是分开来说的,实际的直觉感受过程是:意象并立,景物同时浮现,“观物、感物、表物”瞬息完成。如果把这个诗句改成“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语序倒是工整了,也符合常规的语言表达习惯,但陈述对象侧重在(什么样的)“月”(如图2)和(什么样的)“风”这些中心事物上,其他景物就成了陪衬,体味空间大大缩小,境界自然小了许多。也就是说,作者将直觉感受(溶溶、淡淡)前置,是为了突出直觉体验,符合作者感受事物的心理顺序,如后置在修饰词前面,就少了“以情动情”的情感冲击力。
重视直觉,崇尚感悟,整体观察世界,正是中国人特有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古典诗中有很多都是景物自然浮现,几乎可以脱口而出,并不需要多少解说,正是运用直觉思维来整体把握世界,因而具备多重的艺术想象空间。此类例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存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有利于把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课标语)的精神品质。
二、语词的新颖性
文学意象是由语词描述的物象构成,物象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感性形象,而概念性的抽象的语言难以塑造感性形象。因此,作者主要通过语言的动作化、情态化和隐喻、象征等手法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关注,调动读者有意想象,从而达到艺术地表现主题意蕴的目的。
1.运用动作化和情态化语言,增强表现力。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用“吹”、“过”等常见的动词,而用“绿”(使……绿:吹绿、染绿)这个情态化的动词,将春风吹过江南的物态变化(万物复苏,草木皆绿)一下子描画出来,引领读者去体味“春风化绿”的畅快和欣喜。用词既富有动作性又具有情态性,自然能够引起读者关注,比单纯的动词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此类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2.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增强表现力。文学通过意象间接表现情感思想观念,而不采用直接陈说议论的方式。因此,隐喻象征等间接性表现手法,就成了作家表现情感思想的主要艺术手段。这两种表现手法虽然有所区别,但本质上都是着力寻找当前表现对象(此物)与用作隐喻或象征的事物(彼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人们对“彼物”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对当前“此物”的心理感受。而且,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应关系越是新奇,表现效果就越好。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表现当前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两者在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处在于:若有若无,时断时续。当前的嗅觉感受之所以能用听觉效应来传达,根本原因正在于心理感觉的内在沟通和惊人相似。
即使是议论文,也可以运用隐喻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有助于主题的表达。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意象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起到了形象说理、鞭辟入里的表现效果。至于象征手法,略举一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朴实坚定的农民,在具体的情境化描写中,展开相关联想和议论提升——象征手法无疑大大增强了本文的艺术表现力。
三、意象的概括性
主要是指主导性意象能够统摄辅助性意象,或指在典型人物形象中涵盖着具体的情节场面和场景,能引发关联性艺术想象,从而具备情境的感染力和艺术的概括力。意象的概括性很广,几乎无所不包。小一点可具体指:语词、句群中的主导性意象涵盖辅助性意象。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这个诗句,“青荇”是主导性物象,是表意中心,寄托着作者对康桥的眷念之情。而辅助性物象,主要是营造情境氛围,如:“软泥上”交代青荇的生长环境,传达出视觉和触觉的综合感受;“油油地”写出青荇饱满的生命状态,透视出作者的喜悦;“在水底招摇”写出青荇柔曼的动作姿态,传达出青荇对“我”的依恋不舍——折射出“我”对康河美景的留恋,因此,我们可用“青荇”意象概括出辅助性意象的情境内容。反之,我们也可以借助“青荇”意象还原出辅助性物象,再造出附着其间的情境氛围。推延开来,我们就可以以意象为思维中介展开阅读想象,即借助物象把握意象,借助意象感受作品的艺术氛围,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
意象的概括性,大一点可指整个文本中意象群所涵盖的内容;用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围绕主题展开的联想或行为事件),可以更好地阐释意象概括性的应用价值。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要求学生概括出作者描写的五幅“北国秋景图”:小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衰声图、秋雨秋凉图、秋果奇景图。学生能概括出这五幅图,基本上也就了解了作者的心理图式:围绕北国之秋“清、净、悲凉”的特点,描画出五个内心意象;外显的意象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教师以此为基点,可以引导学生去体悟意象中所包含的情感,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发现作品的主题意蕴。
四、意象的暗示性
相对而言,意象中的“物象”是可以具体感知的,而“意”往往熔铸在物象中不易把握,作者又不能直接议论明示。所以,文学作品主要是借助意象来暗示主题意向或情感倾向。意象的暗示性,主要是运用两相对应的方式,让一组意象或意象群之间形成主次、反复、对比、映衬等多种对应关系,使得意象“浮动”起来,在对应关系中暗示出某种主题意向或情感倾向。
1.主次意象对应,暗示情感意向。如前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这个诗句,辅助性意象为主导性意象提供情境氛围,暗示出情感倾向——作者对康桥的喜悦留恋之情凝聚在“青荇”这一主导性意象上;情感倾向是通过主次意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暗示出来的,而不是明确表达出来。即使是这句诗的后半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也是将眷念喜爱康桥的情感融化在“一条水草”中,而不是用“我非常喜爱康桥”、“我怎舍得作别康桥呢?”这类直接表现情感倾向的议论性语句,可见,意象的表现是注重暗示而不是直接宣示。
2.意象反复出现,暗示情感倾向。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意象反复出现,虽不明说场面的热闹,但鱼儿却在莲叶间四处跳动,自然可以想象出采莲场面的热闹壮观,可能岸上看采莲的人也很多,不用说,十分热闹。
3.意象对比映衬,暗示情感倾向。主要是将两个或两组意象并列放在一起,形成具有对比或映衬意味的两相对应关系,从而凸显某一(组)意象,暗示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黄叶树”映衬“白头人”,愈见处境凄凉。诚如休姆所言“两个可见意象的组合,可以称为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联合使人获得了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不同意象并置,在多重对应关系中,可以形成对比映衬等多种情感暗示,有利于主旨的表现。
总之,探究文学意象的表现性,能够深入揭示文学创作与接受的艺术规律,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品位,从而使文学阅读获得情趣和理趣、深度与自觉。
(程道明 江苏省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21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