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作为希腊文明精髓的神话传说,早已在全球广为传播。置身于全球化浪潮的中国文化无可避免地与希腊神话碰撞、接轨。希腊神话中的习语、典故频频出现于中国的媒体、教育界、时尚界、娱乐界,甚至普通人的日常话语中。作为求学主体的大学生应该多多了解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经典故事,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希腊神话 典故 语境 奇葩
希腊文化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童年和摇篮,是西方文化最早的一种文化形态。希腊神话传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对西方人的思想影响相当深远。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快速推进,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也随处可见希腊神话的痕迹。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习语典故如今频频出现在中国的报刊杂志、电影、时尚界,甚至普通人的日常话语中,为中国文化语境平添了几分异邦风情。
2009年12月30日刊在《无锡商报》中一篇题为“要做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 无锡还要做些什么?”的文章大段分析了“无锡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哪里”,文中多次以“阿喀琉斯之踵”比喻无锡粗放的经济模式,极弱的城市创造能力,严重的人才状况“知识逆差”。阿喀琉斯(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颇具悲剧色彩的大英雄,希腊出征特洛伊时联军里最英勇善战的猛将。传说在阿喀琉斯出生后,他母亲为使他勇猛无双,坚不可摧,便将他倒提着浸入冥河之水。但是他的脚跟,也就是他母亲抓住的地方,没有沾到水。于是,脚跟就成了他全身唯一可能受到伤害的地方,也就是他的致命弱点。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所向披靡,刀枪不入,几乎无懈可击,令对手闻风丧胆。后来,太阳神阿波罗把阿喀琉斯的弱点告诉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帕里斯设计用带毒的箭刺入了阿喀琉斯的脚踵,阿喀琉斯因此身亡。Achilles’heel或者the heel of Achilles(阿喀琉斯之踵,或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便被用来指称“弱点,致命伤”。
实际上,由于有些习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国际通用语汇,中国国内的各大媒体对这些希腊习语也是情有独钟的。以2010年9月2日为例,《南京证券》有篇题为“关注受益长假的消费类板块”的文章,其中提到“四大城市三套房贷停贷以及房产税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再度高悬等利空不时扰乱A股”。《中国证券报》题为“潞安任润厚:资源税改革有限”的文章,开篇就有“资源税改革一直是悬挂在煤炭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东方体育日报》有文章题为“进攻 申花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半岛晨报》“欧足坛转会窗口关闭”的文章说,“对于欧洲各大俱乐部而言,欧足联的新政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新民网文章“‘小律师’眼中的执业风险”中有句“刑法第306条被喻为是悬在律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义网题为“‘利益均沾’式‘小金库’腐败背后的多重‘惊悚’”的文章总结说,“我们要做的是不断锻铸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其更为锋利和锐不可当”。新华网文章“房产税又起传闻 左右着市场购买心理”里提到“房产税的说法便取代物业税成为悬在房地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搜狐理财网的文章“债务危机远未结束,欧元反弹或是昙花一现”提到“一旦希腊救助方案失败,将表明欧元区内部不可能实行有效的措施。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斩向欧元”。这个在中国媒体中频频亮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the sword of Damocles)到底有何魅力受到如此热力追捧?此词其实也是源于希腊传说。从前有个国王名叫狄奥尼西奥斯,统治着西西里最富庶的城市。他住在美丽的宫殿里,财宝无数,侍从成群。国王有个名叫达摩克利斯的朋友对国王的权威和财富艳羡不已。有一天,善解人意的国王提议与达摩克利斯互换位置。于是,达摩克利斯穿上了王袍,戴上金制的王冠,坐在宴会厅的桌边,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鲜花、美酒、香水,乐曲,应有尽有,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他举起酒杯,突然发现天花板上倒悬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尖端差点触到了自己的头,达摩克利斯身体僵住了,笑容也消失了,脸色煞白,双手颤抖,不想吃也不想喝了,只想离席而逃。国王解释说:“这把剑一直悬在我的头上,说不定什么时候什么人或物就会斩断那根细线。或许哪个大臣垂涎我的权力想杀死我,或许有人散布谣言让百姓反对我,或许临国的国王会派兵夺取我的王位,或许我的决策失误使我不得不退位。至于王上的幸福和安乐,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达摩克利斯由此明白了风险与权力同在的道理,而“达摩克利斯之剑”后来常用以指迫在眉睫的危险,也引申为做坏事的人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惩罚。
但凡对心理学或社会学有兴趣的大学生应该都听说过“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一术语。“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一落千丈。“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词由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所以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塞浦路斯的国王,又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该塑像不仅美貌盖世,而且自然得体,宛如真人。皮格马利翁对自己的杰作爱不释手,渐渐爱上了这个“少女”,他给她穿上美丽的长袍,每天赞美她、拥抱她、亲吻她,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她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爱神阿佛洛狄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象牙少女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决定帮助他。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她。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她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她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她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她向皮格马利翁走来,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他们便真的喜结良缘。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能增强人的自我价值,使人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1912年,颇受中国读者和观众喜爱的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G.B.Shaw)以Pygmalion来命名他那部新上演的话剧,也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剧中,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将一个操伦敦方言、未接受过教育的下层女子改变成具有上流社会风度、英语口音纯正的女性。原本粗俗的卖花女经过反复模仿训练,变得谈吐得体、举止优雅,甚至被人误认为是位公主。而中国观众也在欣赏该剧的完美表演中,知道了Pygmalion。在2010年4月21日的《金陵晚报》中有篇题为“南京50家楼盘抢出货,开发商突击研究‘跑路’策略”的文章,其中有“当大家都预期房价铁定要跌,纷纷来卖,却没人来买,那么房价还真的会跌,这就是预期决定结果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尤其是在中国,买房卖房都是一窝蜂地跟风,‘皮格马利翁效应’尤其明显,或将助跌房价。”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未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被连续使用两次,可见该词已深入中国民间,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已了然于心。因为其特殊效果,不难理解为何目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是中国教育界频繁使用的词汇。
由于接连邀请大牌靓女明星作代言,“达芙妮”这一品牌对于追逐时尚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大概也不陌生。达芙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于1987年在香港创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鞋业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为主的多元化经营集团。旗下各项业务遍布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欧洲及北美洲各地,而“达芙妮”业已成为最受女性喜爱的女鞋品牌之一。达芙妮(Daphne)源于一个凄美的希腊神话故事。太阳神阿波罗深深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他如影随形地追随达芙妮,不过那名少女却对男性非常排斥,根本不理会阿波罗的追求。一天,阿波罗在树林里见到了达芙妮,就走过去想向她表白,她不停地逃开他,越跑越惊慌,因为这一次阿波罗是铁了心肠不让她离开。就在他快要追到的时候,达芙妮惊慌失措地向父亲求救。河神遂将其爱女变成一株月桂树。阿波罗看到了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感到懊悔万分,他轻拥着月桂树向她道歉,并且言明虽然她无法成为自己的妻子,但他对她的爱慕永远不变。为了表示他对仙女未泯的爱情,他将月桂树作为他最喜爱的树种,并决定将它作为一种对荣誉与威望的奖励,把它授予那些永恒的诗人和流芳百世的诗作。因此最杰出的诗人总希望获得“桂冠诗人”的尊号。由此可见,这个深入民心的中国品牌“达芙妮”其实是移植到中国,成长于中国语境的异域奇葩。
2009年上映的一部汇集了孙俪、郑中基、朱茵、梁咏琪等大陆、港、台三地众多明星的电影《越光宝盒》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的眼球。众年轻影迷在爆笑连连之余,不知道是否想过该电影的英文名称 “Just Another Pandora’s Box”与中文题目有何对应意义。“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源于希腊神话故事。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后,主神宙斯大为恼火。为惩罚人类,他命令火神赫淮斯托斯用黏土塑成一个美丽绝伦的姑娘,取名“潘多拉”,并送给她一个礼盒,即所谓“潘多拉的盒子”,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不顾普罗米修斯的警告,兴高采烈地迎娶了潘多拉。一天,好奇心驱使潘多拉打开了那个精美的礼盒,殊不知,关在盒内的各种恶习、灾难、疾病和战争等立即从里面飞了出来。惊慌失措的潘多拉立即关闭盒子,却把盒子里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永远关闭了。由于希望没来得及飞出来,人们的希望永远锁闭在了潘多拉的盒子里。故此,“潘多拉的盒子”常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电影题目中,宝盒译为Pandora’s Box,喻指宝盒阴差阳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时空的大门。而“Pandora’s Box”一词还是一款颇受大学生欢迎的游戏软件的名字。该游戏以Pandora’s Box引发联想,其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胆寒的冒险赚足了噱头。
希腊神话中的典故习语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实际上有很多习语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特洛伊战争中帮助希腊将士大获全胜的木马(the Trojan horse),现在已经广泛用于计算机领域指涉一类恶意程序,也指代从内部搞破坏的人或事,或者为攻破敌人防线而隐藏实力的事物。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为“俄底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的心理倾向。该词源于希腊神话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斯芬克斯(Sphinx)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它以其关于“人”的谜语而困扰了无数路人。现在,人们常用“斯芬克斯之谜”来比喻谜一样的人或物。经常见诸中文报刊或人们的日常谈话中的希腊神话典故还有“戈尔迪结”(the Gordian knot)、“海格利斯任务”(Herculean task)、“西西弗斯的石头”(Sisyphus’s stone)、“金苹果”(the golden apple)、“丘比特之箭”(Cupid’s arrow)、“自恋癖(也称纳喀索斯症)”(Narcissism)等等,不一而足。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在媒体、教育界、时尚界、娱乐界各方的文化土壤中,希腊神话这朵异域奇葩正在热烈绽放。加之大量英语习语源于希腊神话,西方文化以希腊文明为源头之一,跋涉在求知路上的大学生们多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激发对西方文化的兴趣,自觉加强英语学习,也对提高国际意识和认知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曹乃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
[3]常耀信.Greek annd Roman Mytholog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黄驰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6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