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545

[ 谢晓霞 文选 ]   

画承古人\诗出生活

◇ 谢晓霞

  摘 要:陈洪绶生活于明末清初,出身江南士族,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滋养,但家道中落、仕途坎坷,加之亡国之恨。让他在一代绘画大师的盛名之下,写出了大量情真意切、朗朗上口的诗文。与职业诗人不同,他的诗总是有感而发,在他的诗中,深切地流露出画家壮志未酬、不甘为画工的矛盾彷徨和对人世真情关怀。
  关键词:陈洪绶 绘画 诗文 深情
  
  “陈洪绶——天资颖异,博学好饮,豪迈不羁,大有晋人风味。能书善画,花鸟人物,无不精妙,中年遂成一家。奇思巧构,变幻合宜,人所不能到也。诗文醉后立成,书画兴到急就,名胜一时,学者甚众,迄今得其稿,纷纷混世,彼艺之妙,盖可知矣。”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小净明。万历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七(1598年2月6日)诞生于浙江诸暨枫桥长阜乡。明亡后削发为僧,改号悔迟、老迟、弗迟、悔僧、云门僧、九品莲台主者。陈洪绶诗文书法绘画皆工,诗文透露出他的宏伟志向与失意人生,情感真切,表情达意皆有生活,后被辑成《宝纶堂集》;书法结构跌宕,古拙中寓纤巧,节奏奇险,极有特色;绘画最为杰出,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通,尤其是人物画,当时吴门唐寅、仇英的细腻笔法、纤弱姿态极为盛行,他却是从晋唐人物中汲取源流,格调尤为高古奇谲;从民俗戏曲中寻找灵感,形象更为生动鲜活。后人称之为“……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陈洪绶出生的浙江诸暨,繁衍了众多历史文化巨擘。其求学的会稽,传说是大禹治水的中心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越王卧薪尝胆的不屈英气、范蠡携西施归隐的柔情、王羲之挥笔书“兰亭”……名人骚客的遗风陶染了这块土地,也使这块土地又衍生出无数的文人墨客来沉吟感发。除了三次北上京师求取功名外,陈洪绶一生都活动在诸暨、绍兴、萧山、杭州一带。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称的杭州是六大古都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五代时期已是吴越的首都,发展至南宋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经济文化空前繁荣。风景优美的西湖景色留下了无以计数的文人墨客的足迹,留下了大批的优秀诗文、绘画、戏曲和工艺作品。这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土地造就了陈洪绶卓尔不凡的才情和倔强不羁的性格并且使之逐渐成长为一代绘画大师。
  陈洪绶的绘画“师古不拘于一代,不取舍于一代,宗古不限于一派,也不举出古人作标榜,是陈氏有机性的学古以自立门户的路径,而他的作品的确有晋唐宋元各代的意趣及技巧。”陈洪绶的人物画在造型上师承东晋顾恺之、唐周昉、吴道子、五代贯休、北宋李公麟,学古而不泥古,融自身之性情,集古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对当时及以后几百年的人物画风貌都颇具影响力。
  陈洪绶早年除具有过人的绘画天赋外,和一般士子一样,苦心研习四书五经、论语楚辞、史记汉书、唐宋诗词,学做八股文章,几近废寝忘食,可谓十年寒窗。他在诗歌里比较具体地展示他对功名事业的追求轨迹和心路历程。如《子新弟处度,诗以励之》:
  招酒祝君十九岁,想侬十九那年时。
  五行过目俱成诵,数载埋头转盼遗。
  少俊轶群终有得,老来秉烛每无为。
  东归相忆西窗下,月朗风清读此诗。
  他在《理华严经》诗中道:“二十翻此经,亦曾废寝食。”可见年轻时的他就已开始佛经的研读了。
  陈洪绶是一位出众的画家,他的画“直追古意”。他还精通诗词文章及戏曲,诗文功力很深,著有《宝纶堂集》十卷,《题画诗》一卷,《避乱诗》一卷,《筮仪象解》四册。但他的诗作却更多出自于生活,坎坷的生活经历与对国家、朋友、女性的深深眷恋是他诗作的灵魂。陈洪绶的诗歌情真意切,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及国破家亡后的忧愤之情。陈洪绶笔锋尖锐犀利,不做丝毫的隐瞒、夸张和涂饰,把无情的杀戮、战乱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官军行》写道:
  人恶官军淫掠人,官军却有情可伸。
  卿与士卒同甘苦,轻用人命入粪土。
  官军皆持一拌冰,官厨乃弃五候靖。
  军有妇人声鼓死,卿列明眸与皓齿。
  官军无线缀领缘,卿之门子掷金钱。
  卿饰微功蒙上赏,官军肝脑涂草莽。
  谁非乾坤生育儿,卿也有何六出奇?
  安得贵贱相悬绝,我非谋拙乃运拙!
  古来财物无所需,法斩官军取隶奴。
  古来妇女无所幸,法斩官军之淫逞。
  卿非正身率六官,又恃官军为屏翰。
  明知官军有劫取,不敢轻易犯众怒。
  卿今冒饷欲未充,驾言输饷缚富翁。
  卿先士卒抄村落,分明叫我亦淫掠。
  漂泊流离的生活,窘迫困顿的境遇让他看到了太多社会的黑暗。他就像一座蓄势已久的大火山,愤懑、痛心、焦虑、悔恨就如一触即发的岩浆,随时都有迸发出来的可能。可是文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火山”爆发的形式便是大量的画作、深情的诗文还有近乎癫狂的生活。陈洪绶写出了《官军行》、《搜牢行》、《过夏镇》、《幕下客》等长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对乱臣贼子的切齿之恨和对流离失所受尽欺凌的人民百姓的深切同情。诗圣杜甫的诗歌创作传统在他的诗中得到了继承,即中国诗坛最宝贵的正义感及“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自我牺牲精神,他在《避乱诗自叙》中言:“原已不成声,因无工拙,人忘喜忧,有何去留”。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杀身亡,大顺政权建立。不久,明山海关总兵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败亡。陈洪绶得此晴天霹雳,痛苦到了发狂的地步:“甲申之难作,栖迟吴越;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与游侠少年,椎牛埋狗,见者咸指为狂人,绶亦自以为狂士也。” 至此,陈洪绶是一位真正的狂人画家、狂人诗人了。恩师刘宗周与学友黄道周、祁彪佳、倪元璐纷纷自杀孝国,陈洪绶几次自杀未遂,家庭的责任感又使他几度出家而不成,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只能化作源源不绝的灵感,画家的画此时由“妙”而“化”了,可是他的诗篇却难掩其中的悲凉沉痛,他大声疾呼着自己对大明江山的哀悼、对天子之恩典的怀想和对自己偷生无能的悔恨。组诗《春雪》六首云:
  其一:流血天心见,不惟春雪多。凶丰两无事,南北莫谁何!
  酒劝长星酒,河防洩洛河。牡丹灯月下,萧鼓尽悲歌。
  其二:忠义乾坤绝,奸雄良不多。复仇谁与机,和议奈他何?
  半壁窥游骑,三军畏渡河。酒徒忧社稷,宁去听儿歌。
  其三:春雪卧不稳,衣冠为盗多。皇天非好杀,劫运至如何?
  大帅难当贼,奸雄导渡河。须眉效巾帼,漆室倚闾歌。
  其四:此地军声大,山东义士多。旌旗父老望,饿虎甲兵何!
  天子弹丸地,长城衣带河。栖霞被木叶,山鬼听吾歌。
  其五:赤心民不少,白发我无多。志力都无用,今诗将奈何?
  好花明越水,杀气遍淮河。日日愁离别,惊心鸟莫歌。
  其六:忠义军难起,痴顽老子多。可怜先帝恨,乃属腐儒何?
  痛哭书空上,神昏呼渡河。逢人示诗句,谁与我行歌!
  陈洪绶十九岁时离开家乡来到嵇山师从当时一代大儒刘宗周,但最终因先生刻板的教学模式而放弃了学业,但先生耿直正义、刚正不阿的性格却深深地感染了他,当这位敢于直言的忠臣被革职时,陈洪绶在给为老师鸣不平而被停止会试的祝渊的信中写道:
  吾道无闻四十年,况兼君父愿成虚。
  未央钟动千官至,不审何人能上书。
  对当朝政要流露出希望幻灭的无限悲凉。陈洪绶在他的七律诗《夫子受谴去国小诗赋别》中进一步表达了失望哀伤的情绪:
  圣君求治思朝夕,夫子孤忠在责难。
  大运违吾坚所好,横流非我孰安澜。
  青鞋布袜嗟行矣,苹鸟糜庭良可叹。
  诵道稽山瞻北阕,浮云不许老臣观。
  另外,陈洪绶尊重女性,他没有看不起歌伶妓女,对她们充满深切的同情和关爱,他欣赏她们的技艺,真诚地和她们交往,视她们为知音、朋友。她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画里无不被给予由衷的倾慕和歌颂:
  桃花马上董飞仙,自剪生绡乞画莲。
  好事日多常记得,庚申三月岳坟前。
  这首《赠伎董飞仙》作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陈洪绶年仅23岁,董飞仙名董香绡,是一位陪伴陈洪绶和朋友一起出游的才貌出众的妓女,声名鹊起的陈洪绶欣然应允她索画的要求,为她绘制《莲花图》一幅,并题诗以记之。陈洪绶真诚地赞美女性,怀恋她们的一颦一笑,他的另一首描写董飞仙的诗《梦故妓董香绡》写道:
  长安梦见董香绡,依旧桃花马上娇。
  醉后彩云千万里,应随月到定香桥。
  陈洪绶的多才多艺与对妓女歌伶的爱怜,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创作灵感,他更热情地赞颂那些忠贞正义的女性:
  绪柳春隄不可攀,独将一缕弄潺溪。
  心疼未释君王恨,颦蹙只愁霸业艰。
  去国一身轻似叶,成功三载重于山。
  归来只逐太湖水,缥缈沧濛月一弯。
  崇祯十年,路边《苎萝西子志》(卷六)收录的陈洪绶的这首诗就是叙述西施事迹和赞美她功绩的。陈洪绶对西施的赞美和景仰在其他的诗作中也常常提到。西施的出生地苎萝山,浣过纱的浣纱溪,都是老莲触景生情、睹物怀古的诗源。
  昨取西施山上月,无诗早起补排歌。
  山家星散栽乌桕,九月尽头处处红。
  苎萝山下红树齐,浣纱溪上红叶飞。
  去饮苎萝山下酒,夜自浣纱溪上归。
  空住苎萝将两月,不逢西子浣溪纱。
  一江明月一孤舟,百日时光千里流。
  南旺已过乡梦近,却如泊在浣溪头。
  绿波南浦系归舟,夜雨巴山话未休。
  心事欲从知己道,男儿羞把世情谋。
  喜偕春色为行客,多值穷愁悟倦游。
  别去揣摩寻二酉,乐天一醉浣江头。
  同时陈洪绶对自己的妻子亦充满深深的爱恋,第一任妻子来氏是萧山名士来斯行的女儿,她知书达理、能文善诗,与丈夫心心相印、举案齐眉,他们育有一女陈道蕴。可就是这样一位贤妻却在陈26岁时便香消玉殒,陈洪绶面对年幼的女儿,泣血而诗《内子嘱以旧服殓及简衣涕而作》:
  翠袖红绡满箧藏,缕丝折叠怨俱长。
  当时装束为侬饰,今日披将归北邙。
  另有一首《怀亡室》也足以看出他对妻子的情真意切与相思情深:
  其一:谁求暗海潜英石,琢个春容续断弦。明知方士今难得,如此痴情已六年。
  其二:衰兰摧蕙护昭陵,一望驱车便远行。遥忆忌辰谁上食,苍头小婢奠葵羹。
  “入门迎我无娘,躞蹀前来鼻自酸。多病定垂兄嫂泪,不训应失侍儿欢。新裁绵服虽无冷,旧日慈心犹虑寒。且逐小姑斗草去,那堪含泪把伊看。”对女儿的爱恋愈发激起他对亡妻的追忆和思念,这些诗言辞质朴,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款款深情和无尽思念。
  陈洪绶的画名远胜于他的诗名,所以其诗通常不为人所重视,但是这些源于生活、源于情感的真情流露和忠实描写,使我们在了解晚明的社会万象方面有了生动的标本,同时也真实地勾画出了他本人——一位有血有肉的真男子。
  
  参考文献:
  [1]裘沙.陈洪绶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陈传席.明末怪杰——陈洪绶的生涯及艺术[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陈传席.陈洪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陶渊明.陶渊明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5]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陈洪绶.陈洪绶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7]张岱.陶庵梦忆[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8]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9]陈炳荣.枫桥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10]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和《遗民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何根土.枫桥三贤 越中名士[N].诸暨日报,2007.
  [12]杨士安.陈洪绶家世[M].北京出版社,2004.
  
  (谢晓霞 山东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271100)

画承古人\诗出生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