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542

[ 彭新有 文选 ]   

雍容浑穆 醇和蔼如

◇ 彭新有

  摘 要:《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是宋濂晚年的作品,文中语言平易亲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与勉励,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力。
  关键词: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语言 赏析
  
  宋濂是我国元末明初的著名散文家,在当时就颇负盛名影响远大。与他同时代的刘基就曾说:“当今文章第一,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他被明太祖朱元璋推为“开国文臣之首”,而且在当时他的文章传播就已经远及海外,许多外国人都慕名索求他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是宋濂晚年的作品,当时宋濂在京城朝见朱元璋,同乡的后辈太学生马君则前来向他问学,宋濂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送给马生,勉励他进德修业。从当时的情形看,宋濂是德高望尊的长者,而马生是籍籍无名的后生,宋濂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地对他教诲训诫,然而这篇赠序中丝毫没有空洞死板的训诫,也没有恃才骄人的傲慢,只有情真意切的关怀和语重心长的勉励,读来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这与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有直接的关系。
  通常而言,在赠序的创作中,被赠的对象应该是文章表述的重点,文章要对对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如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汪琬《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都是如此,很少涉及对作者自身的叙述。然而综观《送东阳马生序》,全文都是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都是在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似乎违背了赠序写作的一般原则,但细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正是宋濂先生的平易厚道之处。马生是个普通的太学生,以同乡晚辈之礼拜见位高德隆、声名卓著的宋濂,二者无论在地位、年龄还是在学问、声名上都有极大的差距,这使二人的沟通无形中有了很大的距离。马生拜见宋濂,心中肯定已经忐忑不安、有很大压力了,如果宋濂先生再板起面孔训示,定会给马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宋濂身边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新涂有位诗人名叫邓伯言,宋濂见其《游王笥山诗》,特别欣赏其中的两句:‘洞天明月一双鹤,涧水碧桃千树花’,乃向朱元璋推荐。廷试《钟山晚寒诗》,其中‘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深得朱元璋喜爱,他边拍御案,边诵诗句。俯伏丹墀下的邓伯言误以为皇上发怒,惊死过去,抬出东华门,方才缓过气来”(王春南《宋濂评传》)。这里作者虽然是要表达明朝文字狱的黑暗可怖,但从中也可看出位尊权重者的言行态度会对别人的精神造成的巨大压力。宋濂先生肯定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很善意地化解这个矛盾,弱化他与马生的距离,为马生着想,倒宾为主,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热情耐心地与其谈心。在表述上作者不讲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是说我曾经如何如何,从自己说起,讲二者都熟悉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拉近距离,以事说理,寓理于事,含蓄婉转,容易让人接受。同时,宋濂对马生有极大的尊重,在提出勉励劝诫时也是说:“今诸生学于太学……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似乎是针对太学生群体发出的勉励,和马生则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事实上是宋濂先生故意回避了对马生个人直露的缺点,以免马生局促不安,所以泛化了表述对象,而这泛化的对象中自然包括了马生。这样写非常含蓄,而马生心里也是明白的。文章之中,作者没有摆出盛气凌人的样子,反而是处处为对方细心周详,循循善诱,使全文具有了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
  宋濂先生在与马生谈心时没有做抽象的说教,也没有生硬的训斥,而是把道理蕴含在对自身经历的讲述之中,表述时语言非常的精练生动。比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寥寥数语就把自己艰苦读书的情形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出来,而其中“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等细节非常传神,让人感同身受,未有亲身经历不能感受得如此深刻,又把恶劣艰苦的条件和勤奋苦学的意志都表现了出来。作者没有直接地告诫马生:你要勤奋苦读方能有所成就,但这种意思在字里行间已经清晰地表露,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简短的句式,配合着连用大量的动词,使得人们可以感受到宋濂从师的艰难,而他坚韧的毅力、坚定的决心也已经隐含其中了。作者没有对事件进行过分渲染,而是简洁白描式地叙述,似乎平淡无奇,散漫平易,其中却深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文章从“余幼时即嗜学”,“既加冠”一直写到“今虽耄老”,可以说是把自己一生的学习经历进行了回顾总结,字数不多,但选材精当,语言精练,让人难以忘怀。
  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是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之一。作者在叙述自身求学经历的同时,巧妙地安排了与当今太学生四个方面的对比:(一)如今的太学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而当初作者求学时是“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二者在衣食生活条件上的鲜明对比显示出当今太学生生活条件的优越。(二)如今太学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而我却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二者在求学奔走上的对比显示出太学生读书环境的优良。(三)太学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而作者当初“无硕师名人与游”,相比之下太学生的学习条件是非常好的了。(四)在太学之中“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而自己当初是“无以致书以观”显示出现在太学生阅读条件的完善。在这四方面的具体对比中,作者的意思已经不言自明了:学业能否有成关键不在于学习条件的好坏,也不在于天资的慧愚,而在于勤奋与否、专心与否。这种对比,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使文章结构变得很严密。没有空洞的说教,但在事件的呈现中会让人觉得事中含情,道理深刻,令人信服。
  整篇文章的创作似乎是信手拈来,漫不经心,但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细心安排的结果。从整体结构上来看,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以此来勉励马生进德修业,把自己的经历与诸生作对比包含了对马生的告诫与期望。全文中主要是写作者的经历,但处处却照顾到马生,又处处围绕求学主题展开表述,构思巧妙,布局严谨。从语言表述上看文章娓娓而谈平心静气,但却毫不松散随意,其中的表达内容是极为严谨的,比如“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这是作者对自身成就的评价,虽然已经非常谦虚,但却仍有视天下君子若无物之嫌,所以作者有了“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作结,一个反问句既对自己的成就加以肯定,又对“才过于余者”有了充分的说明,不卑不亢,毫不做作,同时勉励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然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而文末几句亦是如此:“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既写了自己曾经求学的困难经历,又写了自己今日的成就业绩,若不加交待,就会给人以忆苦思甜、富贵而骄乡人的口实,所以表面上看这两句显得多余,实际上既重述了文章本意,又断了别人的非议之路,万万缺少不得。所以可以说整篇文章举重若轻毫不马虎,文中没有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子都是那么妥帖恰如其分,好像未过“炉火”,就已经到了“纯青”。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宋濂的文章为“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种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全文语言平易亲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本文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的阶段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A-03-2。)
  
  (彭新有 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678400)

雍容浑穆 醇和蔼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