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541

[ 芮小华 文选 ]   

恨己无能:一首没落地主家庭子弟的哀歌

◇ 芮小华

  摘 要:《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归有光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借项脊轩,这小小的书屋,述说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逐渐没落的历史,记叙了自己追求功名的心路历程,更发出了无力补天、抱憾生活的惋惜与哀鸣。
  关键词:《项脊轩志》 追求功名 抱憾生活
  
  《项脊轩志》如泣如诉,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作者以“百年老屋” 项脊轩的几经兴废为脉,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借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抒发了自己家道中落、无力挽救的惋惜与哀鸣。
  
  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百年老屋,是归有光家族荣辱兴衰的见证。屋子很小,仅一丈见方,除去四周满架的书,再安置一个看书习字的几案,所剩无几。屋子又破败,尘泥渗漏,平时还能凑合,一逢雨天,就无容身之处。并且小屋朝向北边,晒不到太阳,中午一过,光线就昏暗。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从三方面描写了项脊轩破旧、狭小、阴暗的特点,文章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简笔勾勒之中,渗透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百年老屋,竟然衰败如斯,寄予了作者无尽的伤感。
  作为一个有志复兴家业的知识青年,归有光不愿家族就此沉沦,必然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重振家业,“项脊轩”就是他精神的全部追求和改变家族命运的归结点。于是作者 “稍为修葺”一下,展现了项脊轩的昂然新貌:修补屋顶,开辟四扇南窗,庭院四周筑起围墙,解决了书屋的内部缺点;再设法美化小屋的外围,在庭院中错杂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等。兰花、桂花、竹子等点缀植物,在古代读书人看来,是有很深意味的: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既衬托了百年园林景观,又往往预示主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兰花象征幽居隐士,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在如此幽静安谧而又富有生机的情境下,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借书满架,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日间“庭阶寂寂”,小鸟依人;夜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这样的描述,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种读书生活的自我满足。但读者不要被这种理想化、诗意化的描写所迷惑,须知作为一个出生于没落家庭的、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青年,归有光在如此简陋、恶劣的环境中,能够陶醉于读书生活,是源自自己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理想。正是读书应考做官、重振家业的强烈追求才支撑着归有光耐得住寂寞,忍受住孤独,近似于头悬梁锥刺股,整日苦读,大类女郎。
  
  二
  
  “可喜”的诗意化的读书生活,毕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毕竟只能是暂时脱离大家庭内部的纠纷。他把“可喜”(实质砥砺自身坚韧品格、以苦为乐)的一面写足,自然进入了“可悲”的一面,从而过渡到下面的几段文字。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圣人先哲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历代文人激励自己、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修身是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勤学苦思,磨砺意志就可以达到,这正是以苦为乐、默默苦读的归有光所努力追求的境界;齐家就是“家和万事兴”,需要治理好自己的大家庭,这却是眼前年轻的归有光无力改变的事实。于是他用悲痛的笔触,描摹了破落迟暮的归姓百年世家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惨象:先前南北相通的院子,等到“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诸多细节写出了原来一个世家大族逐渐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第搞成了六畜兴旺、乌烟瘴气的大杂院。中国的传统一贯讲求“四世同堂”,以体现家业兴旺的荣光。一个家庭,只有齐心,才有和睦,才有兴旺发达。而归家却是“诸父异爨”,分家散业,各自为政,人心离乱,兄弟间的亲情趋向淡漠。从另一方面分析,“诸父异爨”还说明归家后辈子弟各自没有能力另立门户,别置良田,再建豪宅,只靠在继承中荫受前辈余恩,篱墙相隔暂得以维持生存。“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冷静的陈述句子,说明家族的分崩离析程度也逐渐加深,寥寥数语,涵盖了大家庭内部勾心斗角、鸡飞狗跳、窝里争斗等走向没落的事实,可以说是“极尽含蓄蕴藉之能事”,这在年轻而敏感的读书人归有光看来,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其感慨之深、忧虑之远,大厦将倾而自己独木难支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三
  
  人在痛苦失落时总是想寻找安慰,寻找个温馨港湾,寻找心灵的慰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面对自己的功名未就,归有光更是平添了几多痛苦。据归有光《先妣事略》记载,他八岁丧母,对母亲的印象很模糊,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之口,道出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心。老妪回忆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虽然母亲已逝,母爱已空,虽然写的是慈母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其对自已的爱了,自然也足以让归有光感受到一丝母爱的温暖。想想曾经的以苦作乐,想想过去的踌躇满志,再联想现今一事无成,再想想即使是想重见母亲一次,却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了,感情的潮水汹涌而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1]
  同样是怀念亲人,作者是忆母而泣,忆祖母却长号不自禁,难道说自已与母亲的感情浅于祖母?非也!我想,忆母而泣,应是苦闷读书生活的安慰,忆祖母却是想起了家族的期盼,触动了作者头脑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祖母来看孙子,“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短短三句话把祖母对自已的牵挂、赞许、鞭策、期盼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归家祖上做过官,可后来一直官运不济,祖母见儿辈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早就希望归家能出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今这个希望便落在了“大类女郎”的孙子归有光身上,于是急匆匆返回“持一象笏至”,这象笏寄寓了祖母对孙儿振兴家族的希望,也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但归有光一生执着于科举,仕途却是坎坷。他九岁能文,十四岁应童子试,三十五岁乡试中举,以后八次会试全部落选,直到六十岁才考中进士,祖母的希望最终化为泡影,自己的梦想之舟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一生努力却难以实现终极目标,功不成,名不就,这才是作者永远说不出的伤心处。其内心深处的凄凉与惆怅,有志兴家、无力回天的隐痛,都化成痛苦的记忆,藏在作者心灵的最深处,一旦被点击,心中的悲伤怎能不一下子化为有形的泪水从心底流出?所以“瞻顾遗迹,令人长号不自禁”。
  
  四
  
  后面补入的两段写得哀婉而沉痛。一个早失母爱、同时在政治上又没有发迹的青年读书人,只有在结婚以后,精神才能得到慰藉。妻子或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述诸小妹语,这伉俪情深、其乐融融的细节场面,给小小的项脊轩平添了无限生机。但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六年,生活的甜果似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妻子就离开了人世。项脊轩物是人非,蕴涵了多少今昔沧桑,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而今祖母死了,母亲没了,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了,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败损坏了,随它自去吧!
  尤令作者难以忘情的,乃是庭前的那株枇杷树,此树是妻子临死那年亲手种植的,“今已亭亭如盖矣”, 借枇杷树亭亭如盖,诉说岁月流逝的无情。人亡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我们深切地看到那位忧伤感慨万千的归有光,恨己无能,万事皆不如意,一腔幽怨,满腹牢骚向谁述说?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归有光的感情无疑是深沉哀怨的。在对亲人的追忆中,作者时时把记忆的碎片同家道兴衰的背景作紧密的联系,在伤感中袒露自己真挚的情怀。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说:“作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了惋惜和哀鸣,同时也在沉痛地凭吊个人遭际的不幸……从而流露出一个失意的读书士人生不逢时的抑郁和悲哀。”[2]
  
  注释:
  [1][清]黎庶昌辑:《续古文辞类篆》。
  [2]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页。
  (芮小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恨己无能:一首没落地主家庭子弟的哀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