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介绍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情景描绘法”。这种方法的步骤和要领是:从辨析文体入手,假设问答,步步深入,进入诗境,体悟诗心,将凝练、跳跃的诗歌意象在想象和联想中,描绘成诗人活动于其间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由此感知诗人生命和心灵的律动。这是一种能讲出“诗情画意”的诗歌教学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 情景描绘法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诵读、分析和点评。“诵读法”是依据诗歌的节奏韵律性而形成的诗歌鉴赏和教学的方法,通过诵读可以显扬诗歌特有的情韵美。“评点法”是针对诗歌的凝练性而形成的方法,通过点评“诗眼”、赏析意象,将高度概括的意象和凝练的词语“点化”,使人感受到诗歌语言和意象无尽的意蕴之美。但是,对于汉语基础相对薄弱、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乏的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这两种鉴赏和教学方法都不太适合。以“诵读法”为主的诗歌教学,容易流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表面解读,难于深入诗境、进入诗心;而以“评点法”为主的诗歌教学,虽能深入文本,却有凸显“树木”忽略“森林”之弊,不能从整体上感知诗歌之境和诗人之心,也易于脱离文本随意解读或以自我感知代替文本解读。而解题、作者简介、字词典故讲析和艺术特色分析的方法,“庖丁解牛”式的肢解分割,则会把诗歌鉴赏变成文言文讲析,既少“诗情”,更无“画意”,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如何将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的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教师的引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情、体味诗意、深入诗心,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本科院校,有14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主要是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宁夏回族自治州的学生。笔者在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专题等课程的诗歌教学中,逐步总结出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情景描绘法”。现将这一方法的教学内涵要领和步骤简述如下:
一、诵读感知 “辨体”定位
1.诵读感知,释疑解难。
诵读是诗歌教学始终要坚持的有效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原点方法。面对一首诗歌,诵读感知、排除疑难字词、解释典故,这是第一步。
2.“辨体”入手,明确定位,高屋建瓴,总览全局,把握方向,不失目标。
文体是人类长期文学实践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审美规范。文体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有各自的功能和特点,文学教学就是要依据不同文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文体是文学教学的切入点、着手处。文学教学中的阅读鉴赏活动,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从辨析文体入手,感受文体、解读文体、欣赏文体之美。若一篇(首)作品充分展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这种文体的功能,使读者由衷地赞叹、喜悦和欣赏,这就实现了阅读鉴赏的目的。
笔者认为,文学教学应从辨析文体入手,首先明确文本的文体属类和功能、特点,确定学习的目标和方法要领,使师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能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和主动地位。教师高屋建瓴、总览作品、成竹在胸、指挥若定,既能入乎其中,引领学生深入作品的细部,涵咏品味,又能出乎其外,引领学生放眼全局、整体感知,始终从文体功能和特点出发,把握好教学的目标。
从“辨体”入手鉴赏或教学诗歌,就是首先要给学生讲述诗歌文体的基本特征,如什么是诗歌?它有什么功能?有哪些特点?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一步讨论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它与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各自承担着怎样的文化功能,各自形成怎样的特点,以及学习的主要方法和侧重点等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前就能做到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这样,老师通过从“辨体”入手的“教”,教给学生一种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从而达到以后“不教”的目的。
二、设问自答 深入诗心
在诵读感知、“辨体”定位之后,设问自答,通过问题,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进入诗境、体悟诗心。
问1:“人在何处?”
所谓“人在何处?”是说诗人(或诗中主人公)的“视点”、“视角”在哪里?“视点”不同,景观不同,“兴发”不同。诗词中常见的“视点”有:楼上、窗前、室中、床上、岸边、船上、马上等等。有些诗的“视点”、“视角”是变化移动的,有些诗中有多个“视点”,这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
问2:“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凡事都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人的情绪和感情也有时空特性。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景、物、人、事不同,诗人的情感、心绪、心境自然不同。
问3:“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也包括“听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说到了什么?”“做着什么事?”等等,是诗人“兴发”之点。诗情常由此而起。“兴发”之“景”有二:一是触景生情的景、物、人、事的外在“实景”, 表现在诗中就是“景象”、“物象”、“事象”; 一是因情造景或因哲思造景的心造“虚景”,表现在诗中为“情象”(强烈情感状态下心中营构之象)和“意象”(由哲理之思而在心中营构之象)[1]。
“想到了什么?”一方面是指诗人由看到、听到、遇到、说到和所做之事,想到了什么,引起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思绪。这在诗中表现得一般都比较明确;另一方面,也指读者从诗中的“景象”、“物象”、“事象”、“情象”、“意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所思所想,这在诗中表现得一般都比较朦胧、幽微,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去“补白”。
总之,这是诗人情思之所在,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问4:“为什么这样想?”
这就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又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的意思是说,要了解诗人表现在诗中的情志,不能拘泥于文字和辞句,断章取义,曲解诗人之志,而要设身处地,与古人为友,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一生的行事、遭际等等方面,并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经验和读书体验,感同身受地以自己的“意”去“迎受”——体悟、理解诗中之志和诗人之心,与其同伤同悲、同喜同乐,“是为得之”。
诗歌教学进行到此时,就需要讲与该诗有关的“作者简介”。但“作者简介”要求简要,谨防繁琐,与理解该诗无关的内容不讲。因为,一首诗传达给读者关于诗人的信息,远比履历表式的“作者简介”丰富、鲜活得多!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一首没有“作者简介”的“白诗”中,读出生动、鲜活、有血有肉、有情性、有灵魂的“作者”来。只要引导学生潜心涵咏,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能体悟出诗人在彼时彼地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也能感知诗人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原由。此可谓千年之下,想见其为人。一个鲜活的生命、跳动的心灵、丰富的精神世界,就如在目前。曹丕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
问5:“诗人是怎样表现的?”
通过上面四问,已引领学生入于诗境、得乎诗心了。
诗人写了什么,这固然很重要,但是,怎样写也同样很重要,甚至更重要,这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奥妙所在。童庆炳先生说:“任何一个作家在他动笔之前,都面临着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是写什么,第二次选择是怎么写。写什么自然是重要的,但怎么写,用怎样的话语体式去编织怎样的语言秩序,也很重要。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言语去写,其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2]后来他更明确地强调说:“在我看来,一部小说的题材并非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换言之,如何去营造艺术文体,如何通过艺术文体把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揭示出来,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所在,也关系到对文学的特性的理解。”[3]“写什么”,这属于内容,内容是客观的、外在的,每个人都可以去写它;但是,“怎么写”,这是作家的艺术创造了,是真正属于作者自己的东西,所以,只有文体才真正属于作者自己,也只有文体才能真正表现作者的心灵本色。[4]
诗歌教学从“辨体”开始,通过设问自答,进入诗境、入于诗心,又回到“辨体”,这似乎是“文体形式→内容→文体形式”的循环。其实,文学教学始终要以文体为抓手,高屋建瓴,总览作品,既入乎其中,深入作品的细部,涵咏品味,又出乎其外,整体感知,放眼全局。只是开始的“辨体”,主要在辨明文体的“文类”属性和特点,并由此设定教学目标和方法,而此时的“辨体”,是感受、解读、欣赏文体的“语体”和“风格”,因为“文体呈现为‘文类-语体-风格’这样一个系统”[5]。作者通过文体“把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揭示出来”,把自己“独特的情感、性格、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并且必然折射出时代的、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的内涵。[6]所以,通过“诗人是怎样表现的?”这一问,引领学生再次感受文体、辨析文体、解读文体、欣赏文体之美,从文体的语气、语调、文势、声韵、节奏、风格这些层面,感悟诗人的情感、心灵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读者会心的感受、玩味和涵咏。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二)云:“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其世不我容,爱才若渴者,昌黎之诗也;其嬉笑怒骂,风流儒雅者,东坡之诗也。即下而贾岛、李洞辈,拈其一章一句。无不有贾岛、李洞者存。”[7]若能从文体的语气、语调、文势、声韵、节奏、风格中体悟出作者的心灵本色,就真正实现了“诗人是怎样表现的?”这一问的目的。这一问并不是要概括出几条“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出来。
问6:“我会怎样写?”
这一问,进一步把“我”与诗人联系起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感同身受,再起共鸣;同时,引发学生仿写、改写的兴趣和思绪。
将古典诗歌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既是提高阅读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训练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的良好方法;同时也把阅读和写作自然地衔接起来,学生有话可说,也有兴趣写作。
三、情景描绘 如临其境
上面的六问,已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入诗境,入于诗心。但是,还要把深入细微的局部感知还原为诗歌表现的整体意境,这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将诗词之景完整地描绘出来,使自己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是对诗歌进行整体复原和再创造的重要环节。在情景描绘时,特别强调学生不用或少用解释、说明、介绍、分析、评价性的语言,而用叙事、描述、抒情性的语言,这样才能描绘出诗词之景,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四、诵读评点 画龙点睛
在完成情景描绘之后,再次让学生诵读感知。此时的诵读,是进入诗境、体悟诗心之后的整体感知性的涵咏、品味,是真正意义上的“情读”、“美读” ——即通过诵读体味诗歌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音韵、节奏、旋律之美。
在教学中,笔者特别要求学生诵读要放开声音,甚至是唱读。因为声音能够入心,诗声出乎口、入乎心,“声入心通”,潜移默化,是培育美感的有效途径。
最后,用“评点法”,点化“诗眼”,赏析意象,片言只语,画龙点睛。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是:先入“森林”,后观“佳木”,既有整体感知,又能凸显重点。
五、感受与说明
“情景描绘法”是针对汉语基础相对薄弱、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乏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教学,能引领学生进入诗歌之境、深入诗人之心,将凝练、跳跃的诗歌意象在想象和联想中,描绘成诗人活动于其间的场景,由此感知诗人生命和心灵的律动。这是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鉴赏和教学方法。在教给学生这一方法的基本要领之后,将诗歌分给学生,每人鉴赏一首,上课登台“情景描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鉴赏者,平等地参与鉴赏活动,聆听、欣赏、点拔学生的描绘,与学生共同进入诗境、感受诗情、描绘诗景、品读诗味、体悟诗心,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充分的阅读时间、自由的阅读联想空间,并能获得有效的阅读技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体验,把阅读的主权归还给学生。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学习中,获得了自信,培养了自己品味语言、整体感知的能力和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想像能力、审美能力。所以,方法得当,则一举多得。但一法之得,则历经数年。
“情景描绘法”虽然主要用于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但也可用于鉴赏古今中外富有意境美的抒情诗,只是不太适用于典型的叙事诗、象征派诗歌和现代派哲理诗的鉴赏。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07年课题“通识教育理念下民族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批准号:GSG[2007]0975号。)
注释: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230页:“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2]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期。
[3][5][6]童庆炳:《谈谈文学文体》,语文建设,2009年,第9期,第44-47页。
[4]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47页。“作品的内容是可以作伪的。但就文体而言,作家的心灵本色则必然要流露,他有怎样一种心胸,就必然会有怎样一种文体。就是想作伪也做不到。”“这里所说的‘本色’就是指作家的人品、胸襟、情感方式、思维方式等,这种本色必然要在其文体上折射出来。”“尽管你的作品中不会去写这些属于你的本性的东西,但在语气上、在文势上、甚至在你省略的地方,一句话在你的文体上,你心灵的一切都是无法掩饰的,无论如何都要表现出来。”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15页。
(范卫平 甘肃合作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7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