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朝鲜诗家洪万宗的《小华诗评》是现存史料中唯一以“诗评”命名的朝鲜诗话著作,该书论诗“精而稳,博而赅”,在尊唐论、风格论、创作手法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洪万宗 《小华诗评》 尊唐 风格 创作手法
朝鲜古典诗话是中国诗话的衍生物,是古代朝鲜诗人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诗话的优秀成果,也是朝鲜诗人的诗学观念、审美情趣及其民族文化性格的展示。朝鲜诗家洪万宗的《小华诗评》就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洪万宗(1643—1752),字于海,号玄默子、长洲、梦轩,李朝仁祖时期的学者、评论家,其诗论观点集中体现在《小华诗评》中。据现有资料显示,朝鲜古典文学中以“诗评”二字命名者,唯《小华诗评》而已。其书的特点可用“精博”二字概括。诗家金得臣在《小华诗评·序论》中说:“以余观之,徐四佳之诗话,精而不博。梁霁湖之诗话,稳而欠少。今于海之所著也,精而稳,博而赅,虽谓之度越两公,亦非僭也。”[1]
一、尊唐论的审美意蕴
注重描述具体可感的艺术情境,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的唐诗,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趣味,更引起了诗评家们的广泛关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唐诗学”。 “唐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它也和古典文学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课题范围、工作方法和学科体系。”[2]朝鲜诗家对唐诗的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的课题范围、工作方法、科学体系。
朝鲜诗家李睟光的《芝峰类说》云:“李达洪洲人……其诗脍炙。《田家诗》……《寒食词》……逼唐可喜。”“权应仁……于壁中一绝……牧隐见之以为逼唐。”[1]韩国赵钟业先生指出:“芝峰之诗话一言以蔽之:强调唐诗。是以‘逼唐’‘唐调’‘盛唐韵’‘近唐’‘非唐’等语往往有之。”[3]李睟光的尊唐论,为朝鲜唐诗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朝鲜文人许筠也高举尚唐这面大旗,其《惺叟诗话》有如下评价:“洪舍人侃诗……似盛唐人作。”“郑圃隐……有盛唐风格。”“李陶隐……可肩盛唐。”“李阳城之燕诗……酷似唐人。”“李忘轩胄诗……有盛唐风格。”[1]
洪万宗的诗歌理论与李睟光、许筠等是一脉相承的,论诗也推崇唐诗,在《小华诗评》中,“似唐”“逼唐”“唐调”“正唐”等语比比皆是,明确表现出尊唐的诗歌批评标准:“李仁老诗……酷似唐家。”“荪谷李达尤长于七绝,殆逼唐调。”“余观石洲……辞意极其天然,无让正唐人。”“木川道中诗……极逼唐家。”“丽朝规模大而近宋,我朝格调清而近唐。”[1]
在上面的材料中,洪万宗对朝鲜诗人的诗歌风格进行了分析。李仁老,“海左七贤”之一,他的不少诗篇反映出他对当时武人专横、政治形势动荡的不满,《行路难》三首,对絮乱的朝政表达了深恶痛绝的思想感情,其诗歌表现出的现实主义思想与唐诗的现实之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达与白光勋、崔庆昌并称为“三唐诗人”,其诗歌自然率真,清雅洗练,其诗《采莲曲》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写出了水乡女郎旺盛的青春活力,和王维的《采莲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刈麦谣》描写了贫苦农村妇女艰苦生活的一幕,字字如泣,与白居易的此类诗歌表达了相同的主题。权跸(号石洲),其诗爱国忧民,风格沉郁,《贼退后入京》全诗蕴涵着深沉的情感,诗人采用写实的手法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杜甫忧国忧民的诗篇意蕴是相似的。洪万宗更在宏观上比较了高丽朝和朝鲜朝诗歌风格的不同,审美眼光是相当准确的。
二、风格论的审美意蕴
诗歌风格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人品与诗品的妙合为一,是诗人的气质、个性、才情与时势、文学思潮、审美情趣的结合。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构成了五彩缤纷的诗歌世界。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曾将风格归纳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宋人蔡绦的《蔡百纳诗评》评议唐宋十四家诗风,长短并举,瑕瑜互现,颇有见地。他说:“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王摩诘诗,浑厚一般,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东坡公诗,天才宏放,宜与日月争光,凡古人所不到处,发明殆尽,万斛泉源,未为过也;然颇恨似方塑极谏,时杂滑稽,故罕逢蕴藉……”[4]蔡绦纵论唐宋诗人的诗歌风格,而且始终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论其长处,也论其短处。清代牟愿相《小澥草堂杂论诗》“诗小评”一则评论了《古诗十九首》和乐府诗以及汉魏六朝与唐代的70位诗人的诗歌风格。高丽朝诗论家崔滋把风格归纳为清驶、淡古无痕、含蓄深切、辞繁意曲、高淡有味等三十六品。朝鲜李朝时期的南龙翼分析了高丽朝和朝鲜朝诗人的艺术风格,提出79格(高丽朝25格,朝鲜朝54格)的诗歌风格论。高丽朝的25格是:丰亮、玄闻、矫健、奔放、酝藉、要妙、巧密、枯梗、流丽、腾踔、沈丽、醇厚、纤美、哀抗、详稳、平铺、苦夐、浑博、豪畅、安寂、精烁、冲确、精雅、清新、雄壮。朝鲜朝的54格是:凌厉、开烨、荣茂、练达、赡大、妥适、苍老、劲杰、神邈、激烈、高华、炯隧、园浑、感慨、核激、简峻、悲惋、舒泰、铄悍、葩秀、飞动、夷旷、纯静、渊宏、艳洁、通明、雅正、真活、典特、妍媚、遒紧、秾富、超敏、爽快、清淑、瘦朗、孤绝、沈健、和远、粹润、颖脱、温淡、轰溢、鹜宕、混雄、警策、恬整、鬯达、闲旷、精紧、蒙逸、卓迈、谐和、奇拔。
《小华诗评》论述诗歌风格较为系统、具体。或先列诗人姓名,再举其诗,最后概括其风格;或先述诗歌风格,再举出诗人姓名,最后以诗人诗歌为证。如:“郑学士《咏杜鹃》诗……工艳。”“李云《德渊院》诗……孤高。”“佔毕斋《仙槎寺》诗……清亮。”“金冲奄《寒碧楼》诗……豪壮。”“李容斋《溪上即事》诗……清切。”“崔东皋《除夕》诗……奇健。”“孤王山《咏孤雁》诗……秀逸。”“凄婉如崔孤云《如苏台》诗……”“寒苦如林西河《赠人》诗……”“纤巧如金老峰《泒洲》诗……”“清广如李益斋《晓行》诗……”“典丽如李陶隐《元日早期》诗……”“古朴如金佔毕《伏龙途中》诗……”“高洁如金东风《赠澈上龙》诗……”“奇逸如朴挹翠《永保亭》诗……”“奇妙如郑湖阴《旅舍》诗……”“锻炼如崔东皋《客中》诗……”“感慨如车五山《咏怀》诗……”“神妙如权石洲《幽居漫兰》诗……”“浏亮如李东岳《江亭》诗……”“凄切如李泽堂《丽江》诗……”“奇壮如郑东溟《北关》诗……”[1]可谓面面俱到,又十分简约,体现了洪万宗诗歌理论“精博”的特点。
洪万宗论诗歌风格以排比句式出之,字字珠玑,文字优美,整齐美观,排列有序,富有诗的结构形态,具有诗歌的语言形式之美,可谓之诗化的文学批评。中朝诗论中诗歌风格论的这种排比有序性,使评议文章本身具有了诗一般的行列美,形式美,读者可以透过这一系列由线条、色彩、构图唤起的深层视觉形象,更进一步地把握诗论深层之中富有生气的文化意蕴和美学精神。
三、创作手法论的审美意蕴
在诗歌创作手法上,洪万宗推崇含蓄的表现手法。所谓含蓄,指作者没有把情思明白说出,而是包含在艺术形象之中,使作品富有耐人咀嚼的余意余味。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5]而含蓄之诗总与自然天成、不假雕饰的手法为伴,因而洪万宗推崇天工之自然,他反对诗歌语言的雕琢修饰。他说:“凡为诗,意在言表,含蓄有余为传,若语意呈露,直说天蕴,则虽其词藻宏丽多靡,知诗者固不易矣。”“诗非天得不可谓之诗,得于天者……譬如剪采为花,非不烨然,而不可与语声色也。”“石洲诗格平淡雅意者,其得于天者耶!”“挹翠诗天才甚高, 犯天工。容斋曰:‘其诗出人意表,自然成章,不假雕饰,殆千古稀音。’”[1]
以上材料集中体现了洪万宗推崇自然含蓄创作手法的诗歌理论观点。诗歌的含蓄是由天然成章、不假雕饰而来。自然和含蓄是因果关系,自然是因,含蓄是果。因为诗歌是运用自然手法创作的,所以含蓄。洪万宗的“天得”“得于天”“不犯天工”的诗论观点,和中国文论的“天成”观点是一致的。清代费锡璜《汉诗总说》说:“苏、李天成。”曹锡璜《汉诗总说》曰:“苏、李天成,曹、刘自得。”明代许子夷《诗源辩体》云:“一皆本乎天成。”[5]
朝鲜诗家李睟光也高度评价含蓄自然的创作手法,他说:“余谓文贵自然,不假人巧。至此,则为无所用其力矣。凡为文辞者,不可不知此言。”“凡为诗者,贵乎自得。”“诗以储蓄天成为上,雕镂险怪为下。”[1]李睟光所说的“不假人巧”、“自得”,是说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是诗人所独有的,源于作家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是诗人独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
李睟光高度赞扬“储蓄天成”的艺术作品,认为其为“上品”,他批判和否定雕饰之类的表现手法,他认为“雕镂险怪为下”“得之自然者无痕,得之人为者有迹”。与自然手法相近的是比兴(意兴)手法,与雕饰相近的是用事。李睟光对比兴手法给予了肯定,而对过分的用事,则予以批判:“唐人作诗专注意兴,帮用事不多;宋人作诗专尚苏黄,而意兴则少。至于苏黄,又多佛语,多为新奇,未知于诗格如何,今此弊益甚,一篇之中,用事过半,与剽窃古人句者,相去无几矣。”[1]李睟光在与宋诗的比较中推崇专注意兴的唐诗,批驳了专尚苏黄、以用事为能的宋诗,反对黄山谷“夺脱换骨”“点铁成金”的做法,强调“得之自然者无痕”,这与中国文论观点“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一致的。李睟光和洪万宗对自然含蓄创作手法的阐释,具有相似的审美意蕴。
四、结语
洪万宗的诗论观点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他的尊唐论、风格论、创作手法论构成了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及诗论主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编选的《诗话丛林》作为韩国诗话的集大成之作,收录诗话二十四种共计八百二十余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国汉诗和诗话的面貌,是研究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
注释:
[1]赵钟业:《修正增补韩国诗话丛编》,韩国:太学社,1996年版。
[2]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3]赵钟业:《中韩日诗话比较研究》,台北:台湾学海出版社,1984年版。
[4]蒋祖怡,陈志椿:《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5]彭会资:《中国文论大辞典》,广西: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王成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