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583

[ 张小波 文选 ]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的层折艺术探微

◇ 张小波

  点绛唇·寂寞深闺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当我们行走在李清照的《漱玉词》里时,总能感受到她因不同的生活境遇而产生的种种凄清孤寂的女性人生情怀:《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坦露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中的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凤凰台上忆吹萧》“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流露思念远方情人的孤独伤感;《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独守空房为情所伤而日夜憔悴的凄凉胜境;《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抒写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眷眷之情;《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呈现消瘦的身影沉重的心灵;《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倾诉饱经沧桑后的孤独哀怨;《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尽饱经忧患的悲凉情。彭孙遹《金粟词话》评李清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又如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在宋词的滔滔长河里,李清照正是以女性特有的真挚婉约、敏锐浓烈的忧郁情怀,巧用艺术技法关照历史变迁、民族苦难和人生厄运,从而发变徵之音,抒黍离之悲,诉桑梓之思。
  《点绛唇·寂寞深闺》是李清照写于青州的一首闺怨词。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清·刘熙载《橄概·词曲概》说“词之章法,不外相摩相荡,如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宽紧之类是已”,又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怎样才能做到“相摩相荡”、“一转一深”呢?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空中荡漾,最是词家妙诀。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却偏不入,而于其间传神写照。”又说:“尽有断处不断,反至不当断处而忽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者,此之谓缓急顿挫。”这种“相摩相荡”“一转一深”的艺术技巧可以概括为层折,即反转和折进。李清照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正是使用这种反转和折进的艺术技巧把愁写尽写透,在简洁凝练的语言中,创造出巨大的情感张力,明·陆云龙《词菁》称赞其“泪尽个中”,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一胜赞这首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词的上片抒写寂寞与伤春之情。“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反转”技巧,即刘熙载所说的“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却偏不入”。词人开篇以“寂寞”情态写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按常理应该是接着描绘闺中怎样的寂寞,词人却偏偏没有铺叙自己闺中如何寂寞,而是突然反转,以“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并举,极言愁绪浓重,将一腔愁情纵然倾出,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寂寞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默默地承受着凄凉。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词岁浓丽而乏趣味者,以其但知作情景两分语,不知作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语耳”,“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惜春而又留春不住,万般无奈,难以言表。词人于是宕开笔墨又一反转,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心灵慰藉的春花也凋谢了,几滴雨声只留在寂寞女子的心湖空荡荡地回响,愁思更添愁绪:人的青春年华不就像这样悄悄地逝去?这不正是酝酿着更为沉郁凄凉的愁苦?一个“雨”字,联结上下两片: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格外冷寂。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令读者郁伊怆怏,于言外有所感触”,词的上片通过这样两次反转,就将那寂寞的无聊愁绪、惜春的闲闷愁绪写得新颖别致,情韵悠长。
  词的下片“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二句再反转,抒写离别愁,比前面的寂寞愁惜春愁更进一层。曾经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归来堂”猜书斗茶、花前月下携手游赏,然而眼下丈夫却已不在身边。面对此情此景的词人从幽深的闺房走出,处处倚遍高高的阑干,极目痴痴地远眺,却始终未见思念之人,不便不能放下重重的心事,又徒增无限的烦恼与惆怅,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迸发,更加落寞而“无情绪”,无论如何也排遣不掉。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遥问“人何处”,言说倚阑远眺的目的,点化“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是思念丈夫。李清照让读者的视线追随自己的盼归愁情,去追寻“连天芳草”而铺洒在那无边无际间,以此渲染愁情之多,词写到这里,应该可以断了,但是词人却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别开生面地加以“折进”。何为“折进”,实际是柳暗花明式的递进方式。“望断归来路”,更让读者顺着丈夫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去思索,将愁情顺着归路蔓延到遥远的天边,直至望穿秋水,耳边似乎响起“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哀怨凄断之声。愁情不仅多,而且绵绵不尽,这凄凉的画面不正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寂寞、伤春使她生出千缕愁思。离别之疼、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折进的艺术手法不仅能使情感的表现更加强烈、曲折深沉,也使此词摇曳生姿、韵味悠长。
  综观全词,李清照用层折的艺术手法,由写寂寞之愁,到惜春之愁,再到离别之愁,最后到盼归之愁,以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将内心对丈夫的深沉思念含蓄委婉地表露,婉而不媚,清而不俗,细腻而不失纤柔。李清照的这种凄清孤寂的情怀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亦成为千古之绝唱为后人广为传涌。
  
  (张小波 贵州省沿河自治县官舟中学 565311)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的层折艺术探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