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578

  

浅论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史讲授和作品选讲解的结合

◇ 王 征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学史的讲授和作品选的讲解,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作品方面,特别是经典作家作品的讲解,应当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经典作品的习惯。
  关键词:古代文学 文学史讲授 作品选讲解 经典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一门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是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中文专业学分最重、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如何搞好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颇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就教学过程中文学史讲授和作品选讲解如何结合的问题则较少论述。笔者以第一线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这个问题作了以下几点思考,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质上包含两个模块,即文学史发展过程的讲授和作品选的讲解。目前各高校对这两个模块的处理基本上采取了以文学史为线索,穿插作品选讲解的模式。有的高校则采取二者分开讲授的模式。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模块同时讲授和分开讲授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同时讲授会因各种现实因素而难以处理和分配教学时数,有的老师侧重于文学史的讲授,有的则侧重于作品选的分析,很难将二者很好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分开讲授则又容易走入孤立片面的道路上去:只讲文学史,没有作品为基础,会显得较为空洞;只讲作品,则显得较为孤立。
  怎样更好的处理文学史的讲授和作品选的讲解这个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此问题认真调查了所在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部分同学。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也是各抒己见,争论很激烈。有的同学主张重视作品选,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全面了解文学常识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思想倾向,对于空洞的大背景可以少做了解;有的同学则认为要串讲大的历史背景,使文学作品及文学发展的脉络更为清晰,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于以上两种观点,笔者综合分析了之后,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关于文学史和作品选结合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个“点、线、面”结合的模式,即以文学家为点,以作品为线,以文学史为面,重点突出文学家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让文学家们从文学史的长河中站立起来,鲜活地站立在学生们面前。通过作品的学习,拓展文学史知识,扩充对于文学史的认识,把作品当做深入了解文学家的依据,将文学史大背景作为脉络、结构衬于作品之后。简而言之,即强调作品作为原生态文学资料的重要性,通过作品的学习了解文学家,而文学史则大致讲述其发展脉络、流变即可。也可以在讲授某一章节之前布置同学们阅读文学史教材,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做过多的讲授了。
  处理好了这二者的关系之后,再往前一步就是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经典作家作品的讲解上。面对当今大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而古代文学教学时数不断减少的双重困境,重视经典作家作品的讲解显得越发重要。比如讲授先秦文学中的楚辞,屈原的《离骚》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这样的经典作品对于理解屈原的爱国思想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课堂上由教师领着学生一节一节地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讲解一部分。不然的话,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这样的作品是不现实的。两汉文学《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等作品也应做这样的处理。由于教学时数的不足造成的经典作家作品课堂上讲解不完的困难,可以开设系列选修课供广大学生选修,笔者就给所在学院的全院学生开设《唐宋诗词鉴赏专题》的选修课,对于学生学习唐宋文学有较好的辅助作用。笔者认为,把经典作家作品讲解清楚,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和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将古代文学经典的文学精神内化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对于经典作品,在讲解之后,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的背诵,教师应该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期末考试中也应体现这种检查意识,笔者每年负责出的古代文学试卷,经典作家作品的默写要占整个试卷分值的1/4,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经典作品。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本文仅就文学史的讲授和作品选讲解的结合问题,提出一点看法,抛砖引玉,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同仁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KIII0902554。)
  
  参考文献:
  [1]赵敏俐等.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2]刘运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
   (王征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文学系 300387)

浅论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史讲授和作品选讲解的结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