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
诗词包
王观,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内容虽然稍显单薄,但构思奇巧、遣词明丽。宋朝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一书中称赞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甚为贴切。而这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就是此类风格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王观送好友鲍浩然到浙东的送别词。此词一反古人送别的惆怅伤感之情,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福,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值得细细品读。
上片起笔不凡,并不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而是宕开一笔,饶有兴致地写起景来。古人常用“眉如春山”、“眼若秋水”的比喻,来形容美人的绝代风华。在这里,词人用眼波和眉峰来形容送别地的绿水青山,以“眉眼盈盈处”来表现浙东山水的清秀风光,甚是贴切。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眼波横”是离别的热泪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紧锁的神态,而“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词人“执手相看泪眼”的不舍,也展现了浙东的如梦美景,和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异曲同工之妙。所有的美景都不过是离情别绪的映衬,隐含着词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深如此,不必多言,都寄寓在这一片大好春光里。
下片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送”字,正值春去了无痕的暮春季节,兼之与友人挥手告别,这双重的感伤愁绪,令词人情何以堪!江淹曾感叹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但是词人并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忧伤的氛围里不能自拔,最后两句情真意切,叮嘱鲍浩然如能及时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春是美好希望的象征,词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溢于言表。
全词语言富有灵性,比喻、拟人、双关等手法的交叉使用也是亮点所在,情深而不外露,淡然而不矫情,与那些应景敷衍之作有云泥之别。
王驾,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尤擅绝句,语言自然流畅而不乏新意。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曾称赞他:“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首《雨晴》一向为后人所激赏。
这首即兴小诗,写诗人在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所取之景就是身边常见的花草而已,但诗人却能平中见奇,营造了一个饶有诗趣的意境,令人过目不忘。
前两句起笔平实自然,“雨前”“雨后”的景色对比,交代了全诗的环境和事件。下雨前,诗人刚刚看见春花吐蕊开放,经过雨打风吹后,却只剩下片片绿叶依然挂在枝上,鲜花都零落在地,一片狼藉了。本是花儿初开之美事,但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巨大反差下,赏花人未免扫兴不已。下面承接上句,不光花残雨急,连往日流连于园中嬉戏的蝴蝶和蜜蜂也都纷纷过墙,一去不复返了。难道这些蜂蝶也和诗人一样败兴而走吗?小园本来冷清无人,更兼花落蝶飞,此情此景,诗人惆怅之情不言而明。如果就此停笔,这不过是一首泯于众诗的作品罢了。妙在结尾诗人忽地笔锋一转:“难道隔壁邻居家的园子里还有春色停驻吗?”但是高墙为界,不能确定,一个“疑”字可谓“神来之笔”,让全诗活了起来,让读者仿佛不光看到了蜂蝶戏花的情景,大片春光也尽入眼底,全诗的平常之景一齐焕发异彩,妙趣横生。着一字而境界全出,非大家不能为之。
在诗人笔下,雨前花开令人愉悦,此是其一;不料经雨后一地落红,不免伤春,此是其二;花落可以再发,缘何蜂蝶无情纷纷离去呢,此是其三;此情此景,诗人合理想象,准是邻居家尚有春光,令人浮想联翩。联系标题总体品读全诗,诗句层层铺垫,心情数变,悬念迭起,最是难得。特别是那种来自生活的新鲜感受,不禁让读者感叹“诗中有大趣,欲辩已无言”啊。
——耳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