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财政局工作多年的老友喜逢升迁,在众多贺词中唯有一条短信令他颇为感慨。这条短信出自一副对联:
政从正出,正好施政,正人正己正风,惟正善施政。
财自才来,才能聚财,才学才识才智,有才会理财。
将“政”与“正”、 “财”和“才”如此辩证而又统一地结合在一副对联中,怕是只有中国的汉字才能够做得到,也只有深谙方块字魅力的人才能体味得出。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
国文字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
那曾经让诗人贾岛在月夜反复“推敲”,让历代文人感慨“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方块字,是如此的美丽,数千年来以形意兼备、精致优美著称于全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它可以表达心灵,承载文化,辨文野,判雅俗,别善恶,明治乱,功莫大焉。
据说,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仓颉四目,生而知书,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众所周知,在世界五大古文字中,埃及的圣书文字、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南美洲的玛雅文字,先后都已消亡。只有汉字长盛不衰,至今仍保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中华字像一条看不见的魔线一样,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的心声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组合成一幅幅绚丽的画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汉字表演,尤其是活字版的出现令日本、韩国、朝鲜等一度依附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十分惊叹,并由此引发了这些国家新一波的汉字热。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一部当年角逐奥斯卡败北的电影《霸王别姬》,在译成英文的时候竟然变成了“Farewell,My Concubinel”再直译回来就是:“别了,我的情妇!”汉字中流露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变成英文字母的同时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