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这篇文章中作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尺寸之间尽显波澜。行文中,作者并不是一开篇就直奔主题,而是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设置了层层悬念,到了结尾才揭开谜底,令人感动之余,也升华了主题。
小说开篇写弱不禁风的小老头来到我看管的建筑工地揽活,在他百般请求之下,“我”可怜他家境贫寒,就给了他一个负责看管搅拌机的差事。正当我准备给他介绍操作方法时,他“居然不听我一声解说就走掉了”,这不免让我气恼,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小老头好不容易谋到一份工作,怎么突然弃之不顾呢?
可是一转眼,他却领了一个小男孩来工地,小男孩还趁我不注意,把头伸进搅拌机里。“我”当然很生气地训斥小老头,让孩子来建筑工地就很危险了,还做出这么出格的事情,你这个家长怎么当的?无形中对他的印象又降低了不少。
距离开工还有两三天,小老头早早地来到了工地,还带了块抹布来做清洁,他把搅拌机上面的水泥灰都抹掉了,连上面的硬块都不放过,态度非常认真。我不以为然,这脏家伙天天都是涂满泥浆的,何必呢?小老头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要给儿子一个惊喜:昨天还很旧的机器,今天就变新了。”我也不知道说他什么好,隐隐地对他有了一丝好感。
正式开工的时候,他竟意外地穿了一件新衣服,还不停地拍打上面的灰尘,正在“我”疑惑不解之际,他儿子下课来看他,谜底才一一揭开,“他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拍打衣服上的水泥灰,只是想留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好让儿子在同学面前拥有一份骄傲。最后他不顾年老的身体,还恳求我把所有看管搅拌机的活儿都包给他干,好给儿子存点钱。行文至此,悬念迭生后达到高潮,故事之美亲情之纯跃然纸上。一个农村特困户的家庭,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可是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着的浓浓的爱,就连充满尘土和危险的工地也变成了最美的地方。罗曼·罗兰说:“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在“我”背过身落泪之际,读者心里也会泛起点点涟漪吧。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感人肺腑,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之外,精彩的细节描写也功不可没,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文中当他儿子夸他开动搅拌机“好厉害”时,他“脸上的皱纹拧成一块一块,还露出蜡黄的牙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开工之前,搅拌机上“有些硬块抹不去,他就用指甲一点一点抠去”,一个“抠”字把小老头的专注刻画得入木三分。“孩子唱着歌走远后,他……一边揉还一边‘吁吁’地喘气”,在这之前他竟然忘我地沉浸在亲情的暖意中,忘了什么是累。中国古书《淮南子》说道:“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这份深入骨髓的父爱,怎不让人落泪动容?
难点指津
一篇写父爱的文章,可是通篇都是“我”的身影,这会不会削弱文章情感的感染力呢?这是此文的难点所在。“我”目睹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心情也随着小老头和他儿子的一举一动而起伏,最后他们的父子情触动“我”的心弦,给了我无言的感动。“我”的存在,给故事增添了波澜,“我”的心情变化和亲情的逐步显现是一个互动互生的过程,“我”是父爱的见证,是整个故事线索串联的关键环节。“我”的态度转变和小老头的爱子举动是小说的两条线索,它们并举进行,而且有条不紊,毫无杂乱之感,最后归结于父爱的主旨之中,点题恰到好处。
考点训练
1.试分析文章标题“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的深层含义。
2.作者在故事里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附:参考答案
1、2,参见美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