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是一个难以定义的东西。从石器时代的山洞石壁到如今摩天大厦的钢筋水泥,任何分隔空间的向上伸展的物体几乎都可以被称之为墙。自人类有了一定的精神需求之后,墙的作用也随之升了级。
当今社会的特点是知识爆炸,文化泛滥。各种各样的媒体想着法儿使出自己的招数抓人的眼球。而墙,其实才是传媒的鼻祖。人们审美情趣由来已久,其表现撇开拿树叶当遮羞布不说,便是原始人的壁画了。人是智能体,而人生存的基础是家。可以说,家是墙分隔开的,具有一定感情气氛和安抚作用的,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意义的区域。而人智慧的体现显然不只是因为懂得如何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制造这个区域,更重要的是因为人有让这个区域由自己主观地去支配,并演绎出某种精神层面上的美感的能力。而人对美感的追求,说白了,大多是攀比心理在操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墙是人们炫耀智慧或认知的平台。人们从美中得到的愉悦,其实源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对于自己依赖的生活空间,人们便也就产生了“改造”或“装扮”的冲动。很多人喜欢在墙上画画、贴海报,想来除了能让自己得到快乐,最令人高兴的还是自己的志趣有志同道合的人能欣赏、能拍手叫好。传媒由此诞生了,人们利用墙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变得“众所周知”,从而得到他人的赞同——哪怕是争议也好,创作者也可以从中搏个“出名上位”。我想,这也就是为何有那么多的大才子爱在墙上留下对联和诗句的缘故吧。
当然,墙的传媒作用也有其客观的一面。墙,以其坚固的可靠性和高大的形象性,或多或少给人些安全感。于是,人们在城外砌墙,在自家院子周围砌墙,甚至在心头砌墙。墙由此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有些沉默、严肃和庄重。渐渐地,人们想出了在墙上贴条、贴告示的点子。墙上的东西对人而言总是最醒目,最有约定俗成和心照不宣的权威性。这无疑集中了所有当今媒体最重要的特质。
历史文化的演变交替趋于复杂,墙上文化也随之有了更多的派生意义,变得更加多元化。就如网络一样,由最初的信息媒介到了如今最具娱乐性的“玩具”。很多人爱随身带笔,在我看来,这与从小养成的爱在墙上涂鸦的习惯是不可分的——即使是成年人,也总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抒发一些平日里说不出的情感,特别是在某些相对具有“私密性”的公共场合。就比如,我们总能在公厕的墙上发现许多风格迥异的“留言”,它们大多有着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男人爱讨论性,女人则爱细数男人的种种不是。这时的墙显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一个失恋了的女人,在痛苦地躲在角落里落泪的时候,在墙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这到底是谁的错?几天之后,当她“故地重游”,会发现下面多了许多评论,别傻了,看开点;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女人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是一个不需要复杂背景和角色的平台,是人们可以完完全全地抱着各种心态去窥视或分享他人内心的平台。不管这个平台有多么猥琐的存在形式,我们不可否认,每个留过言的人或者看过留言的人,心里都会有不同的心情收获,很多时候,那是几分喜悦。
墙其实也具有各自的社会地位和功能。除了分隔空间的共性之外,也与人一样因地域分布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教室里的墙总是贴满关于努力学习的标语或是课程表、练习答案;审讯室惨白的墙上总是血红的八个大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男人的卧室除了满墙的球星海报之外,还少不了些球印或是脚印;女人卧室除了满墙的帅哥美女之外,总不缺些眼花缭乱的物件……其实墙的文化早已融进了你我的精神领域。墙平整的平面让人有将情感也在上面平展开的冲动。
什么是文化呢?字典上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墙的物质意义已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上诠释得淋漓尽致,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其实一直都在被我们以以上种种可能的功用而得以展现。
这便形成了墙上文化。
学校:浙江丽水中学
导师:季颖文
点评:文章构思精巧,能从“墙”这一日常之物出发,恣意点染,机锋处处,真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极尽想象与思辨之能事。而在这种无所羁绊的自由发挥中,作者的文化修养与知识储备亦得到了充分体现。(叶立文)
(本文获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