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86

[ 万永翔 文选 ]   

从激发情感入手教学《离骚》

◇ 万永翔

  现在一说教学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总有那么一部分人要否定一切,认为自己的或传统的都不好;这似乎很合乎近现代中国绝大部分人喜欢走极端的劣根性——要么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拒绝接受他人的有益的东西;要么自己的一切都不好,别人的一切都好,就是月亮也是外国的圆:这一切都根源于极度的不自信。其实,教育有教育本身的规律,学科有学科教学的规律,怎能因为看到别人搞出了成绩,就不顾自身实际而全盘照搬?怎能因为某些行政部门的急功近利,就盲目跟风,否定自我?怎能因为个别只知道将这样的或那样的理论照搬过来的所谓专家的偏执,就让所有学科课堂教学一刀切呢?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且二者交织在一起的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习语文的途径就是“积累、感悟、熏陶、赏析、运用”,这就要求学语文必须静下心来,沉潜书本,该读的还是要读,该背的还是要背,该讲的还得讲,该析的还得析,该探究的就得探究,绝对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整个课堂看起来热之闹之,最终学生可能空空如也,一无所获。要知道,学生的活动绝不等同于只讨论、争辩、发言或表演,难道学生诵读、沉思、品味就不是活动吗?更要知道,新课程学习也绝对不只是要合作探究,还要自主探究或教师引导下的有向探究。一句话,有益有用的传统教学法还得保留。
  比如,语文课的开头,就有人要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等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掉。其实,这样做是大谬不然的,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些对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对拓展学生视野、对启迪学生思维等没有什么作用的,大可不必介绍。但是,若对上述方面有明显作用的,还得保留。我记得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语文课《芦花荡》后评价说:“老师讲的是《芦花荡》,在座的可能有不少老师讲过,我过去也读过,但今天和学生们一起读,觉得别有一番新意。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既然是讲《芦花荡》,作者又是孙犁,是中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有过什么主要经历,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但是老师没有讲,也许是上堂课已经讲过或下堂课要讲。”我曾在一个场合听到某个管教学的干部说温总理这种观点落后,我倒不这么认为。试想,一个力主搞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理,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高级知识分子,其识见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吗?何况他还有很多高参和教育专家跟随呢!相反,温总理的评课正印证了我的观点:该介绍的老师还得介绍,而且要介绍好。我上《离骚》就是这么处理的。
  因为《离骚》离我们的时代很远,加上文字艰深,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可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的。所以,一上课我就说:“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宜昌人民是有福的,因为一个伟大的男人和一个伟大的女人成就了伟大的宜昌文化’,同学们知道这个伟大的男人和这个伟大的女人分别是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知道,是屈原和王昭君!”就这样,我利用学生对乡土名人的自豪感,调动了学生的激情。
  紧接着,我就请事先查阅了屈原相关资料的同学对屈原、《离骚》创作背景和端午节等知识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介绍。但学生的介绍有的太繁杂了,有的重点不突出,有的要点有遗漏。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梳理,明确了以下要点:①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屈原列传》说他名平,字原;《离骚》中作者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1953年,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②他是我国东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王的同姓宗亲,是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作家。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它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称。④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立的楚辞体,是《诗经》之后一次诗体大解放;其主要作品除《离骚》外,还有《天问》《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首),《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远游》《卜居》和《渔父》。⑤屈原有着高洁的情操、“美政”的理想、出色的才干,却受奸臣陷害,两次被流放;《离骚》作于第二次流放期间,是作者政治理想破灭、却仍坚守信念的内心写照。⑥因屈原而形成了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端午节”民俗文化,包括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艾蒿、喝雄黄酒等。
  明确了上述知识点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屈原爱《离骚》的热情,我专门介绍了古今名人对屈原及《离骚》的评价,如“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屈平辞赋悬日月”(李白《江上吟》),《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等。同学们听后,满脸是景仰之情。
  看到此种情形,我立马话锋一转说:“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现在同样适用。我们有了伟大的屈原和他给我们带来的“端午节”文化,本应该好好珍惜,倍加呵护,可是有人却做出了有损民族尊严的事,比如湖南岳阳竟有企业生产“屈原牌”猪饲料,侮辱伟大的屈原。再比如,2004年5月,“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专以窃取中国文化为己任的韩国,将我国的端午节改头换面纳入自己的文化遗产名录,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身为中华民俗协会会长的北大社会学教授高某某竟公然为韩国张目,说韩国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可以和韩国共同申报。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混帐逻辑,只能说我们有些人太不知道爱惜民族瑰宝!一下子,同学们群情激昂,满脸愤怒之色。我知道,该引导了,我说:“同学们,那我们该怎么做,才是对屈原和‘端午节’文化最大的热爱和保护呢?我们是不是先应该好好学习屈原的诗歌,学好《离骚》,为保卫我们的文化遗产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呢?”同学们声音洪亮地称是。于是,在我简要介绍了“楚辞体”诗歌的特点以及诵读和赏析技巧,消除了同学们的畏难情绪之后,他们满怀亢奋之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离骚》的诵读和研讨之中,最终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我不敢说我的这种教法十全十美,但我知道,学生一生都不会忘记我这节课,甚至有些话已经融进了他们的骨髓之中。我敢说,这次课学生接受的做人道理教育和情感熏陶,比搞几十次说教都管用。如此,你能说我这种传统的教法不好吗?
  
  万永翔,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从激发情感入手教学《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