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23

[ 卢绮芬 文选 ]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 卢绮芬

  由于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只追求功利性的现象,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着重讲授知识点,忽略了人文性的渗透,使语文课堂变得很沉闷,甚至出现了有个别同学厌学的现象。因此,要想语文课变得生动有意义,就应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渗透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解、欣赏,让学生体会并领悟到文本中所蕴含的那种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熏陶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价值标准,而逐步达到人格的完美。而“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那么,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上,重视人文精神的发掘与渗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它还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在,隔三、五年就会重新编排教材,收录不同的文章,当中有不少的文章是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的作品都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陶冶品德观念,有助于学生探索人性的真、善、美。而语文教学的理想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完美的人格。
  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为例,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了人文内容,都可以渗透人文教育。例如:张洁《捡麦穗》、毕淑敏《我很重要》、史铁生《我与地坛》、古典诗歌《孔雀东南飞》、传记《“布衣总统”孙中山》等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浓烈的人文色彩。如:张洁的《捡麦穗》,作者以“人”和“爱”为主题,她关注散文的“诗化”和“意境”的营造,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了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了“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捡麦穗》这篇文章,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感伤农村妇女的命运,感伤一种情怀的失落,她怀有深情,但不直露地表达,而是通过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体现出来。在文中,作者描述了卖灶糖的老汉的善良、慈祥,同时年迈孤独、生活艰难,同样渴望人间真情的关怀;文中的“我”年龄小、不更事,对自己熟悉的、善良又关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有种本能的亲近。这体现出“我”小时候的纯真、可爱,对善良、疼爱等人间真情的本能的追求。学习这篇文章,既要弄懂全文的情感基调,同时还要求学生理解文中所倡导的那种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
  除了上述文章具有人文性之外,必修一收录的文章中几乎每篇都是具有人文精神,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运用这些教材,就一定能恰到好处地把教材教学和人文教学结合起来。
  二.开设影视课,直观感受人文精神的艺术魅力
  影视艺术从一个全新独特的视野观照文学,观照社会和人生,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思想性和作者美学观的再现,也是导演、演员等人的美学思想、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展现。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的情意的表达除了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之外,还可以通过画面的真实性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声像并茂、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影视阅读能力,熏陶学生的情操。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创造性地把影视欣赏和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都有配套的电影。如《雷雨》、《茶馆》、《杜十娘》、《药》、《祝福》、《水浒传》、《项链》、《红楼梦》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剧的情节,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神态表情,让学生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认识。再加上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这种画面的诗的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启智、审美、立德的功能。例如:学生观看电影《杜十娘》,剧中最后杜十娘把所有的财宝扔到江里时的那个情节,比书上刻画得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这样更加烘托出杜十娘命运的坎坷,以及李甲的负情薄意。又如《失街亭》,学生可以通过观赏影视剧,然后跳出情节从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以及当时的形势等方面具体理解街亭之失是谁的责任。通过影视欣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从而为学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就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了观看与课文有关的影视剧之外,还可以收集一些具有人文素养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例如《那山、那人、那狗》《集结号》《我的父亲母亲》《小孩不笨2》《阿甘正传》《生命因你而动听》等等,这些电影都具有很强烈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小孩不笨2》适合青少年:亲子沟通障碍,对父母缺乏理解的群体,最好父母亲能够和孩子一起看。《阿甘正传》适合青少年:缺乏自信、对自身潜能认识不足的青少年,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的青少年。除此之外,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祖国建设成就、科技成果以及科学家的人生激励及其科研成果的影片,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作业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满足高考这一功利性目的,另一方面要满足人文气质熏陶这一功利性的目的。因此,在平时课后作业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外,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人文性。例如:必修一第二单元是学习人物传记,那么,课后的练习题肯定有传记阅读。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要求学生体会到传记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品格,从而进行学习和模仿。做《我的早年生活》这篇练习的时候,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结合本文段和自己了解的相关的知识分条简述你从中受到的启发。”其实这道题目是一道探究题,答案是开放性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求学生先在文本中找出丘吉尔的优秀品格以及超人的精神。这样,学生除了掌握答题的步骤之外,还可以从中学习丘吉尔的优秀品格以及超人的精神毅力。还有做各种诗歌鉴赏的题目时,也可以了解不同诗人的生平背景,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个中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在写作训练中,注意挖掘并赞美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鞭挞假丑恶的东西,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除了训练作文的写作技巧与能力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考作文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主,其中有一项是“内容”。在高考作文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不要写与中学生不符的内容,不能写与社会现实相悖离的事件,不能写与正确的道德观念相悖离的现象。其实,这些要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平时作文素材的积累中,就要求学生选择一些积极、代表美好思想的题材。
  语文教学与人文思想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对于弘扬人文精神富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我们相信一定能够建构一套富有人文气息的语文教学体系,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除了以上提到了几点,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做一个人文素养高的人,这样才能言传身教。
  总之,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是现代教育选择的必然,也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一项特殊使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出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
  
  卢绮芬,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