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写小说时,总是把稿件反复修改,致使把稿件的句子修改得纵横交错,这可以看出他对作品创作的殚精竭虑。《凡卡》一文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象上写得很凌乱:一忽儿写凡卡用写信的形式向爷爷倾诉他凄凉的当鞋匠学徒的生活,一忽儿写他对爷爷形象的回忆,一忽儿写窗户外的风景,一忽儿写他告诉爷爷自己在莫斯科的见闻,一忽儿回忆爷爷带他上山砍圣诞树的情形,文尾以他寄出充满摆脱不幸的学徒生活、回到爷爷身边这一希望的信作结。从上述表象上看,《凡卡》这一短篇小说写的是够凌乱的了,粗略看去,凡卡这名童工留给读者的形象是一个“苦”字,他向爷爷诉苦的信终于寄出去了,又似乎给读者带来了他可以摆脱悲惨学徒生活的希望。
但是,只要我们深入下去,就不难发现,契诃夫在《凡卡》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凡卡这一纯真童心的真切、全面、自然的流露方面,对凡卡这个人物心理和动作的精到描写方面,对语言、环境和细节的准确把握方面,都达到了细针密缕、驾轻就熟的程度。下面就本文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凡卡这一纯真童心的真切、全面、自然的流露
《凡卡》向爷爷倾吐心声的主要形式是向爷爷写信,写信的内容有六个段落,包括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信的开头,作家借凡卡的手简洁地交代了凡卡同爷爷俩的爷孙情深和凡卡是一个孤儿。第二段,凡卡向爷爷倾吐了老板毒打他、老板娘拿鱼嘴戳他的脸、伙计们捉弄他,吃的简直没有,睡的是过道,别想睡觉的仆人待遇。因为小凡卡在鞋匠家受着非人的虐待,所以他在第三段中发出宁愿回家做错事挨爷爷的打、可以去求管家给他擦皮鞋、可以去求菲吉卡给他放羊以减轻爷爷的负担的心愿,并且向爷爷交代,要是他有鞋,早就跑回家去了。只这一笔交代,便表明了小凡卡的摆脱虎口的坚定决心和显示了作家契诃夫下笔的老到和写实的风格。写到这里,作家没有把凡卡描写成一个怨恨爷爷事与愿违地把他投到火坑中,反而以“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来安慰爷爷,从而刻画了小凡卡那纯洁善良的心。在第四段中,小凡卡写了莫斯科这个大城市和自己家乡的不同:房子全是老爷们的;这里有马没羊,狗的脾性也不同;有些铺子卖各种枪;肉店里有各种野味,可是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店里的伙计不肯说……。总而言之,小凡卡表达了对莫斯科这个大城市环境的不适应,它带给他的是冷酷而不是温暖,因而它对他带来的是厌弃而不是留恋。在这一段对小凡卡的述写中,实际上同时包含了作家契诃夫对作为封建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莫斯科的人与人不平等、恶劣的政治制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等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从而否定了整个俄国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正因为周围的人同周围的环境对于学徒凡卡这个穷孩子只有冷眼与冷残,所以在凡卡所写的第五段的信中,他向爷爷提出了当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藏在自己的绿匣子里头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小凡卡对于寒冷社会氛围的控诉和求助于亲人给予温暖的呼唤。在第六段中,小凡卡向爷爷倾诉了老板拿楦头打他、致使他昏倒过去的罪行,并叫爷爷代他问候自己在乡村里的朋友,又叫爷爷别让旁人拿自己的小风琴,从中看出人间的温情仍然存在,又表现了凡卡仍然对美好生活充满着希望。
总而言之,凡卡在给爷爷写的信中,从城市到乡村、从老板到伙计、从过去到现在,以孩童的心理角度全面地向爷爷倾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为了真切地表达凡卡边写信边哭诉的心理活动,作家契诃夫对凡卡的表达方法写得错落有致:如第二段中他把凡卡向爷爷提出带自己离开老板家的呼唤放在段尾,在第六段中,则是把这种呼唤各放在段首和段尾。
二.对凡卡的心理和动作的精到描写
然而,上述凡卡给爷爷的六段信不是紧密相连的,几乎在段与段之间都有着凡卡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从而随着凡卡的心理活动的变化,添之以对他的动作描写,使对凡卡写信的各段内容之间或从凡卡在写信到他进入回忆的过渡,都起到衔接自然的作用。如当凡卡向爷爷写信时开了个头后,契诃夫写道:“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影子;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从凡卡在信上写到爷爷,再写凡卡的动作是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看到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影子,仿佛爷爷的形象出现在这模糊的烛光中。通过凡卡“看”的动作和“想”的心理过渡,使上一段的凡卡的开始写信自然地过渡到凡卡对爷爷的回忆,从而交代了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以老爷的大厨房作为睡觉的地方,同时也客观上交代了爷爷之所以把凡卡送到鞋匠那儿当学徒的原因。
在这六段信之间的内容跨度比较大的地方,契诃夫都写有简略、精到的凡卡写信时独立成段的动作交待,从而显示着凡卡的心理进程。如第二段起始的动作交待是:“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从而使凡卡在经过对爷爷的回忆后,再经过对窗外景色的描写,使凡卡写信的开头动作和接着写第二段信的内容的动作相呼应,起着揭示凡卡的悲凄心情和提示读者凡卡在接着写信的作用。在凡卡写第二段和第三段信的中间,作家又写道:“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一连三个动作,把凡卡内心的愈来愈凄苦的心情跃然纸上。
三.对人物的语言、环境和细节的准确把握
这一点《凡卡》全文多处可见,我各举典型例子以献读者。
在语言方面,凡卡说莫斯科这个大城市里的“狗一点儿也不凶”,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很平凡,作家却能以儿童的视觉和口吻来描写狗,其中也包涵有作家对莫斯科这个大都市中的上层人物都把狗作为宠物来养,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的意思,也揭示了这一社会中穷人的生活不如狗的不平等现象。又如凡卡在给爷爷写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这句话乍一看去,我们会感到凡卡写的话十分幼稚:伙计们叫他上酒店去打酒为什么把它说成是捉弄他呢?给他们打酒去不就得了?其实,我们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便会理解凡卡这句话既伤心又现实:伙计们叫他上酒店去打酒确实是在捉弄他,因为他晚上睡在过道里,兼有摇动老板的小崽子的摇篮的任务,如果他出外打酒去了,一旦他们的小崽子一哭,可怜的凡卡不是又给主人挨揍吗?可见,契诃夫在把握人物的语言方面,是十分得当和准确的,既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又往往包含有深层的内涵。
在写环境方面,作家也能做到精心设计。例如他把凡卡写给爷爷的信的时间放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的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他才有了给爷爷写信的机会。又如作家用整整一段话写了圣诞节前夜鞋匠屋外的景色:虽然没有月亮,但是整个村子的白房顶,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烟儿,披着浓霜的树木和雪堆,全看得见。加之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也显得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这里,作家把乡村里没有月亮的冬天夜景用儿童的口吻写得相当美,当然它不是作家的笔下生花,而是用以反衬凡卡思念爷爷的凄苦心情。
在描写人物的细节方面,《凡卡》一文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如文章一开头,作者写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的鞋匠家里的人到教堂做礼拜去了,他“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出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给爷爷写起信来。”光就那张揉皱了的白纸,读者就不难看出凡卡给爷爷写信是他经过多日来准备的结果。在文尾,契诃夫设计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凡卡寄出了一封给爷爷的没有具体地址和没有邮票的信,可想而知这是一封爷爷根本无法收到的信,因而,凡卡欲跳出鞋匠家这一火坑的希望终归无望。契诃夫对《凡卡》这篇文章的这一细节的安排在向读者暗示:处在封建农奴制下的俄国儿童,单凭自己的力量来砸碎这一残酷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凡是名著,其可探究的方面就愈多。上述几点看法是我在向孩子们教授《凡卡》这篇文章后所引起的思考,供同行们参考。
李丽琴,教师,现居浙江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