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85

[ 黄源镜 文选 ]   

《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实录

◇ 黄源镜

  记得有个外国人评价毛泽东是 “一个词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我觉得这话并不夸张。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词人。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和感染,这显得特别重要。下面是我在讲授《沁园春·长沙》的一次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可是,当理想破灭时,他们大多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仕途失意后也无奈地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相反,苦难使他更加坚强,更加自信。他,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不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生:毛泽东。
  师:回答得非常不错,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不仅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词人。今天,就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伟人的宽阔胸怀,走进词人的崇高心灵。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呢?
  生:这首词作于1925年,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面对湘江的一片瑰丽景色,追忆起在长沙的求学生涯和革命斗争经历,便以长沙为题,鲜明地指出了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师:非常不错,这位同学给我们做了精彩的介绍。那就让我们一起顺着词人的足迹,走进长沙,去感受一下词人博大的胸襟。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师:同学们自己先默读,同时,注意思考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生:上阙描写了湘江美丽的秋景,下阙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情怀。
  师:很好。让我们看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句词的大意?
  生: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师:“独立寒秋”这一句,从语法上看,采用了倒装,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
  生:独立。
  师:“独立”这个词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
  生:独立不仅表明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词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而倒装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更显示了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正在通缉毛泽东。词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决心。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环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家的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包含的内容到文中哪里?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我们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染”写出了什么?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生: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像工人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
  师:“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用了拟人手法。
  师: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师:回答得很对,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式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那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师:我们都知道,春天的水会涨,而秋天的水应该是消退的,那么为什么湘江水还这样旺盛呢?
  生:这里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来象征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师:那“百舸争流”中,“百舸”、“争流”又指什么?
  生:“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师:写出了江中怎样的场面?
  生:写出了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热闹、壮观的场面。
  师:作者这样写的寓意是什么?
  生: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象征革命战士在力争上游、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我们再看下一句“鹰击长空”,此时词人用了一个“击”字,形容了雄鹰展翅的什么特点?
  生:矫健、迅猛有力。
  师:那么“鱼翔浅底”,鱼儿在水中应该是游动的,为什么这里是用一个“翔”字呢?
  生:江水很清澈,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看上去鱼儿像是在天空中游动一样,表现了江底鱼儿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师:对。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是的,绚丽蓬勃,充满生机。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生:因为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天地,岂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封建士大夫所能比拟的。
  师:是的,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最后词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词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荣衰沉浮?“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指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
  师:那么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阕,看看毛泽东是怎样解决这个关系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的?
  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常来浏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值得回忆的太多了。同学们学过《沁园春·雪》,哪位同学能说说《雪》下阙的领字是哪一个?
  生:惜。
  师:对,它领起七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据此推断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师:对。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也是七句,请一位同学读这七句。(生读)
  师:“恰”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示范读)
  师:“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什么?
  生:国家大事。
  师: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字,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是回忆往事来抒情。用以“回答”(板书)“谁主沉浮”这个事关中国革命前途的根本问题。为什么?
  生: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师:是的。那么这些青年都是些什么人物?
  生:风华正茂,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风流人物。
  师:对,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下阙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注击水,浪遏飞舟?”游泳时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文笔多豪迈。这种豪迈体现了什么?
  生:体现了毛泽东的自信。
  师:很好,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我们今天学习了这首词,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做一个自信、乐观的人。最后,我们一起齐读这首词,再次感受一下毛泽东“浪遏飞舟”的豪情和自信!
  
  黄源镜,讲师,现居贵州遵义。

《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