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写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重要语言技能之一”。写作是反映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作文在高考中的得分是学生语文成绩的重头戏,是学生成绩拉开距离的重要项目。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重视作文的教学和训练,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指导和组织学生作文训练中下功夫,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制定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熟悉新课改后有关写作技能与试题设计的要求和写作评价标准。比如当下对高中生的写作测试方式有以下几种:1.应试作文;2.随笔写作(日记、随笔等),3.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短信等);4.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5.接续完成文段与写电子邮件等。
其中,作文是测试重点,而高考对学生的作文主要是从主题是否鲜明,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完整,文采是否飞扬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只有理解了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并运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还应学会总结当下学生面临的写作问题:对于高中生,作文应该不是一项很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但是要想自己的作文得高分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那么影响学生作文出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我通过平时的教学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心理素质方面:我曾经听我的学生说他们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可见很多学生对写作文心生畏难心理且产生信心不足的心态,常把它看成是死板的任务。他们不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这种消极态度严重影响了练习写作的动力。
(二)写作基础方面:写作基础主要指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在这方面,学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语言贫乏。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需要运用语言表达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写出来的句子常常令人费解。此外,病句现象及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也比比皆是。这种语言表达手段的贫瘠和错误,反映学生所掌握的常用语文基本功不扎实,运用语言及组织语言的能力还较差。
(三)写作内容方面:从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看出,大部分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贫乏,思路不开阔。这反映出他们思想不活跃,缺乏观察和思考。由于思路阻塞,又懒于思索,写作时所用的词语自然是最简单、最保险的词,因此所写内容单调,平淡。有的作文空话连篇,反来复去用那么几句话,显得词穷语尽,没有实际内容,苍白无力。
(四)写作技巧方面:许多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一方面表现在写作动笔前不审题,不构思,想一句写一句,像挤牙膏一样,甚至东拼西凑,语无伦次,根本没有使作文主题与段落和句子连贯为一体的整体概念。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时,过分注意每一句话的文字提炼,而忽视了前后句子的衔接,于是所写语句断断续续,文章主题模糊不清。此外,修改环节常常受到忽视,以至学生不懂得如何修改文章。
三.在了解学生的主要写作问题后,教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重要性的教育,并通过立足新教材和活用新教材,重视挖掘、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渠道,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写作练习。如教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可灵活施行以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励其写作文的自觉性,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学生一进入高中,教师就应通过讨论和举例,让他们清楚知道写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详细介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如《语文写作课程》一书,让他们知道作文的体裁形式多种多样,有生活实际运用较多的应用文,并告诉他们这些是较容易掌握的,以化解他们的畏难情绪。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众所周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成为了新课程的核心。这一思想应当被融合到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如:
1.培养学生记随笔或写日记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自主写一段或一篇随笔性的文章,以记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声。当这种练写成习惯后,学生写作文时自然下笔有话可说,有神可显。
写随笔、日记不仅是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随笔、日记的习惯。随笔、日记不在写得多么生动,而在于“我手写我心”。同时要教育学生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像老舍先生说过的,“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出来。”
2.把小作文变成每课一感
课改前的高中生小作文一般都是教师布置“硬性”的题目“强迫”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学生大多是被逼敷衍完成的,从而导致作文质量不高,教师批改起来也头痛。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下的小作文可以让学生自主抒发每课一感。因为新课改后语文必修和选修模块上的篇目都是古今名家名文,不仅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特色,也兼顾了文体和人文内涵,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对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每篇都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如果让学生在学完每一篇文章后抒发一点自己的体悟或感受,这无疑是教学上一举两得的良策,即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又能使学生达到练笔的目的。
3.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并灵活地学以致用
俗话说“阅读写作不分家”,只有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多看多记,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才能有效借鉴他人写作上的技巧,从而使自己的作文言美意丰。但“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如果让学生养成一见良言警句和好的素材就摘抄的习惯,久而久之摘抄本就会成为每个学生的“写作宝典”。如果再加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那么就可以构成作文中的亮点,从而夺取高分。
4.学会修改文章
每次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自主批改作文,然后集体交流,也可分小组讨论,再集中意见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每次活动后教师可以挑选几篇把修改前的作文和修改后的作文打印出来,让同学们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好文都需要加工和润色的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和动笔的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我认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詹颖,教师,现居湖北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