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66

[ 袁书云 文选 ]   

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的复杂人格

◇ 袁书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可以说是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一生历经仁宗至徽宗五朝,虽是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但遭遇坎坷。正如林语堂先生对其一生的概括:“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作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于元丰五年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略)
  此词上阕歌咏故垒赤壁,下阕感怀少年周瑜,结尾以感慨自我作结。开篇“大江东去”三句,气象磅礴,足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媲美,而且意境壮阔,在时空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引发作者心中的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的考古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惊心动魄的景色,词中把眼前的“乱石”、“惊涛”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奇险境界。下阕作者特别赞赏周瑜的功名,“小乔初嫁”看似闲笔(小乔初嫁周瑜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初嫁”,更显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羽扇纶巾”三句特别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周瑜身为都督却非兵戎相见,而是执羽扇戴纶巾,谈笑风生,火攻水战,大败曹军。写战争一点不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硝烟,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作者的用意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周瑜的风采与才华。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已经“早生华发”,待罪在黄州,同周瑜相比,不禁深感惭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所以他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无奈举杯同江上的清风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儒家入世的学说和道家出世的观点都能从他的词中体现出来。
  一方面,苏轼是一个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乐观旷达的人。尽管他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理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当他亲临古战场时,触景生情,生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与仰慕。词中着力刻画了周郎“雄姿英发”的豪杰姿态和英雄形象。作者这样赞颂英雄,不就是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吗?不正是他内心时刻梦想叱咤风云、兼济天下的写照吗?
  另一方面,苏轼又在此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未酬的郁闷心情。面对自己被派往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要受到官员监督管制的现实,“早生华发”本来足以使人生悲,现实更使苏轼感到年岁渐老、功业无成,因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真是“人生如梦”!只好“一樽还酹江月”了。此中又流露出随缘任运、超然通达、独善其身的自慰之词。
  如同中国历史上无数有为的知识分子一样,苏轼从小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忠君忧国,渴望建功立业;又追慕老庄,酷爱陶潜,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还精通禅学,时常跟佛家弟子亲密往来。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有其矛盾的一面,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含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从而树立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首词中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苏轼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文学家苏轼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游戏人生,对人生挫折失意的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还可以激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时对人生的不懈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千年来让人百读不厌之所在。
  
  袁书云,教师,现居江西吉安。

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的复杂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