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总有学生会面对作文材料或话题不知写什么内容,即使有了内容,也不知该如何入手。思绪如麻,于是便出现了一种现象: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文章写成,不敢多看、多读,一交了事,有如释千斤重担,哪管它什么质量什么成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产生?因为他们腹中空空,他们缺乏时间、机会、场合等等,一句话,他们缺乏生活。
那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人类的一切活动,从社会上人们的细微活动直到国家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生活和语文有着血肉相连的情缘。
生活是创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于漪老师也说过: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工夫,关心、了解、寻觅、感受。没有充分、生动、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翻花样,兜圈子,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文章不是“做”出来,“挤”出来,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的,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这就需要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盎然。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等文章都是平实地写生活中的琐事,实话实说,那朴实本分的情感使读者流下或激动或心酸的泪水。而现实中我们的许多学生作文所发出的那些虚情假意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些同学的作文写助人为乐就是红领巾车上让座、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写老师就只会耐心细致地讲题目、晚上灯下批改作业,写妈妈都是在半夜送他到医院、白头发添了几根,更有人为了博取老师的同情,捏造出一些惨不忍睹的家庭变故:父母离异、父死母去等等,好像我们的作文写作已经到山穷水尽、穷途末路了。
究其根源,无外乎一是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的力度不够,二是学生没有走进朴实无华的生活,学生没有学会怎么去感受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向学生强调,生活才是活生生的语文,要过写作关,就要学会阅读生活,实话实说。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走进生活、把握生活呢?
首选,作文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真实地融入到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情,没有感染力了。如看到母亲给你做了可口的饭菜,自己却吃咸菜会心头发热,这就是真情;又如因为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而懊悔不已、痛心疾首,这也是真情……生活处处有真情,根本不用去造。你每天都在生活中,你缺少的仅仅是一双发现的眼睛。
其次,我们不妨放开眼光,为学生着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学生铺路。比如,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以每周腾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推荐学生看一些如《小小说》、《意林》、《杂文选刊》、《青年文摘》、《读者》等书籍,在假期可以看一些中外名著,写一写读后感,这样既开拓了阅读领域,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甚至可以利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活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生活小区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省去了捉襟见肘之窘,又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再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语文教学资源和教育新闻,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何况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很多重大的事情,如:中国加入WTO、奥运圣火、博鳌论坛、中央一号文件、美伊战争、恐怖活动、基因技术、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等等,这些材料运用到文章中,无疑会增强作品的时代感,更何况我们的先辈都提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了,信息丰富了,学生的肚中有了一定的材料,就会引起倾吐、表达的欲望,此时如果能适时地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学生把真情实感自然地倾吐出来,可以是亲情,可以是悔恨,可以是悲伤,于是写作开始了。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春秀,教师,现居浙江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