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78

[ 彭林虹 文选 ]   

让生命在课堂中闪光

◇ 彭林虹

  现实中的一些语文课堂总让我们难以释怀:有时贴标鉴似地品析文章的写法和语言;有时问题的设置仅存于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懂得的是原本就知道的,需要老师引导、点拨的却涉及较少;老师对文本精细化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学生对文本原汁原味地咂磨。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我们决不能让课堂流于生活的肤浅与琐屑。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处于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启迪中,所以我们一定得让承载着我们自己和学生本人重要时间和空间的课堂闪耀出生命的光芒。
  一.有生命的课堂一定是把“自主”还给学生的课堂
  生命的价值之一在于,它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要达到独立自主,有个体思考与个体能力的过程。我们只有把关乎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主阵地,我们的课堂才是贴近生命本质的。
  课堂自主最关键之处就是要敢于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山市》一课,可以先用两分钟与学生聊一聊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接着让学生自己解决三个问题:1、如果有利于背诵,课文要分几个部分好?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翻译与重点词句。3、与节选的一段沈括的《海市蜃楼》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老师可用四到五分钟时间回答学生的疑问,补充第三个问题的总结。学生在这样过程中的所得远比你直接告诉他或在他没思考成熟的时候就挤牙膏似地把答案从学生嘴里用追问的方式抠出来要更牢固。
  如果老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自我消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这样的课堂哪能称得上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呢?
  二.有生命的课堂一定是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
  每位学生都有权力在自己的课堂上获取应有的学习机会。长期以来,那种看似在引导学生思考,实质上仍然以老师灌输为主的问答式的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活动多局限于几个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就能保证在小组范围内每位学生的参与,并且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功能。
  比如上《秋天》一课,共设计有四个板块:朗诵,给每小节拟小标题,品析每小节中的一个关键词体会诗的意境,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学生先在小组内自学、讨论解决。然后小组分工:一人朗诵,一人拟标题,三人评点关键词,一人诗歌创作。成果展示时以板块为单位,由各小组承担相应任务的学生在一起依次宣讲,回答大家的质疑、接受大家的点评。这样下来,保证每人至少有效活动一次。这样的课堂设计比传统的课堂更人性化、更高效。它扶助能力弱者,提升能力强者,关注每位个体,真正体现了生命的平等与人文关怀。
  三.有生命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教师智慧的课堂
  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指教师不作为,恰恰相反,在课堂的设计与掌控上,教师要更具智慧,真正发挥本该有的作用。
  教师的智慧要体现在主线清晰、层层深入的课堂流程设计上。比如《在山的那边》的课堂设计就可以围绕一个话题“山与海”。先让学生自己揣摩,朗读课文体会“山与海”的含义,以此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比较朗读英国诗人斯特朗写的一首诗《憧憬》,这首诗是用较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与《在山的那边》同样的主题,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山与海”的形象含义,以及它给诗文所带来的更美的韵味;最后让学生讨论九叶派诗人陈敬容写的《山与海》诗中“山与海”的另外的含义。这样围绕一根主线,层递设计教学环节,从培养学生能力角度出发,尽量为学生多开几扇感知书本之外的窗,不但砥励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在丰富学生的生命历程。
  教师的智慧还可以体现在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导演上。如果说课堂的思维深度来自环节的层层递进、教师恰到好处把握结点的设疑上,那么课堂的活泼生动则有赖于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让学生用歌曲、自创诗歌、绘画就更能抒发对春的赞美之情;现场演绎天气预报,就很好地让学生转述《看云识天气》中云、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文章的脉络也一目了然。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课堂的精彩与快乐了。
  课堂思维的深入、环节流畅、课堂的灵动与充满情趣都得依靠教师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知识储备以及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资料,用智慧来导演自己与学生的人生课堂。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由教师用心呵护、精心设置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不断生长的充满魅力的教师与学生共有的人生课堂。
  
  彭林虹,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让生命在课堂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