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34

[ 潘久香 文选 ]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 潘久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语文的关健在于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最广泛地吸取精神食粮;也只有阅读才有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鉴于此,本人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习惯成自然。想要学生自觉地看书阅读,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做。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需要培养和激励的。所以课文讲解不应该肢解语言文字,把文章搞得七零八碎,索然无味,而应该是整体把握。中学生不比小学生,还要为字、词、句花很大力气,而是要更注重文章的人文内涵,以及由此扩展到相关的社会生活,着眼点不再是单纯的一篇文章,而是同类型、同题材的某一类问题。学生不是为读书而死读书,读书不应该脱离社会现实。可以搞一些读书方面的活动,比如编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甚至实地考察写参观访问记等等。丰富的读书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2.课外阅读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又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所以广泛的课外阅读有赖于教师的指点,比如中学生读哪些方面的书比较好,老师开出书目,不同学期有计划地阅读,实行定期检查。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解惑,指点迷津,可以定期组织讲座或讨论,从而掀起读书的热潮,创造一个人人爱读书的氛围,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
  3.开拓阅读渠道
  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同学之间交换阅读;开展网络阅读、媒体阅读以扩展视野。拓展阅读渠道一定要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
  二.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
  学生阅读不应该是消遣式的,读完之后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是枉然,所以阅读还是有它的技能技巧的。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阅读的技能。
  1.阅读选择能力
  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差异,阅读选择能力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浩如烟海的文字信息,我们的学生如何去选择阅读,除了教师的引导外,更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去收集阅读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取舍。
  2.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的过程实质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比如我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就是这样训练的。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其次,实现目标的过程:
  ①展示同学们收集的荔枝的图片和有关荔枝的诗文、故事等,并让同学们自己介绍,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阅读注释寻找信息填空,解决题旨。
  ③通过通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④通过阅读收集信息并整理归纳信息,填写信息归纳表。
  ⑤根据自己掌握的荔枝信息,写一篇导游解说词。
  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是: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根据自己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
  3.品评鉴赏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品评鉴赏的好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比如,在高二我们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后,我就让学生对照高一时所读的《再别康桥》,品味两首诗词的异同。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对不同的艺术风格也有很深的了解。然后继续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的《诉衷情》、晏殊的《清平乐》等等,甚至同现代离别诗《乡愁》等进行比较,无论是妻离子散的凄凉,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亲人、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诗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这样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诗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既感受到诗词的美,又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又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是同样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对两者之间的异同分析,也可以明了散文之间的不同风格,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创新能力
  1.阅读的迁移能力
  活学活用,这就是阅读的迁移能力。比如我上了《南州六月荔枝》这篇课文后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解说词,然后把同学当做游客,专门解说荔枝。这就要求同学们利用已有的阅读材料,重新提炼、重组信息,为我所用。再比如仿写句子的练习、根据所读的故事编写小剧本并演出、将参观访问的材料整理成篇章、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场辩论赛等等,都是锻炼活学活用的好方法。
  2.推陈出新的能力
  研究性阅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一定是教参上所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自成一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不要搞大一统那一套。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
  
  潘久香,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