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在南京参加全国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时,就聆听过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盛庆丰老师的课,那次,他执教的是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他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能力、对课堂的高超驾驭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接到连云港市教科所将于2009年12月18日举办“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的通知时,看到执教示范课的专家名师名单中赫然有盛老师的名字,就怀着深深的期待参加了这次活动。果然,盛老师的课再次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这次盛老师执教的是《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尽管是节选,但篇幅长、人物多、头绪繁,教学内容如何选择,课堂问题如何设计,考验着老师的智慧。盛老师匠心独运,偏从学生不乐意读的环境描写入手,去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着实艺高心巧。课堂设置了四个主问题,引导学生透过林黛玉的那双俊眼,看到了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府、诗书簪缨之族,更为深刻的是,盛老师在引领学生初识贾府之后,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曹雪芹会让林黛玉带我们一起走进贾府,有什么讲究?能否换成其他人?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发表见解。对这个问题的提出,大会主持人、市教科所王恒俭副所长评价说:“这个问题,我是想不出来的!”是的,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问题设计,确实令人叫绝。下面,我就从这个问题及课堂师生的活动来谈谈我对盛老师的课的思考。
一.精巧的问题设计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重要桥梁。一个精巧的问题的提出,往往能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质疑、交流,反思、完善,从而实现新知识、新感悟、新方法的生成,达到教学的目的。一个精巧的问题,往往具有思维的坡度和广度,能诱发学生读书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个问题就具有上述特征。
所谓“思维的坡度”,指学生通过积极深入的读书、思考,经老师的适当点拨提示,能比较圆满地解决问题。这个问题不可高不可攀,让学生望“题”长叹;不可肤浅之极,让学生不假思索;要切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解决问题中读书,在读书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实践看,盛老师设计的这一问题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所谓“思维的广度”,指问题的解决需要比较广泛地阅读课文,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简单地说,这个解决问题所带起的阅读面要尽可能大,思维的开放性要尽可能强。本问题的解决,几乎需要学生梳理全文内容,才能提炼出以黛玉的视角来写,涉及到人物的性格、学识、身份三个方面的原因。
愚以为,以“亏他想得出来”来褒扬盛老师,实不为过。
二.完美的点拨艺术
新课堂中教师的首要地位主要是在对学生引领过程中体现的。教师提出精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是引领;在学生思路阻塞之时,巧妙地指方向、搭桥梁,也是引领。这里的指方向、搭桥梁,即是点拨。巧妙的点拨,要“点”在恰当之时,学生百思不解,教师轻巧一点,学生茅塞顿开,感受到了柳暗花明的学习之乐;“拨”,要善于补充材料,善于矫正思维方法,以丰厚思考的知识基础,扶正思考的方向,使学生产生“原来如此”的愉悦感。
如,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相当部分学生感觉茫然,盛老师做了几番点拨:“文首哪一句与林黛玉看贾府有关?”“刘姥姥曾三次进贾家,她能感受到贾府的如此环境、氛围吗?”“贾雨村也曾去过贾府,为什么不以他的眼光来写?”三次点拨,为学生思考问题搭桥铺路,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进而理解了是林黛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学识、特殊的身份,使她具有了特殊的眼光,从而使读者透过她的俊眼来认识贾府,进而使学生领悟到曹雪芹用笔之妙。可见,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首席地位决不可缺失。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
盛老师的机敏的点拨、精要的评价,令人叹为观止。大气、智慧,是我对盛老师的最直观的感受。他的大气、智慧,来自于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后,与观摩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时,盛老师介绍了他的经验——成功缘自读书和写作。《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已经很少有人读了,可盛老师却不满足大学时读过的底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再通读全文;每周几千字的写作,已经成为习惯。正是这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追求,成就了盛老师的深厚的功底。
课堂上,随时能看到盛老师的神采:有精妙的点拨,“刘姥姥进贾府,是从贾家厨房进去的”;“刘姥姥只能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的粗俗语言,她看得懂荣禧堂吗?”有精当的点评,“我给你浓缩一下:特殊身份……”
惟有饱读诗书,才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惟有底蕴深厚,才能驾轻就熟意气风发。
四.强烈的“导读”意识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涵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可是大多数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早把这一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抛到脑后了,即使选修历史学科的学生为了对付高考,也只读读压缩饼干式的文学缩略本了(江苏高考方案规定,选修物理学科的考生不考名著阅读)。盛老师这一节课的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盛老师就了解学生(江苏省新海高中高一学生)读该小说的情况,向学生介绍自己读该小说的心得。在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我们看到盛老师恰当地引述《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刘姥姥、贾雨村、贾宝玉、薛宝钗,信手拈来,如话家常,在学生头脑中织起了一张张《红楼梦》的故事网,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盛老师可谓深谙教学艺术之真谛。
更需提及的是,在总结这个问题时(也即本课结语),盛老师慨然诵到:“如此精妙的小说你能不爱读吗?记得苏轼写西湖有这样的诗句‘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红楼梦》比西湖更波澜壮阔,更烟波浩淼,更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让我们静静地走进《红楼梦》,感受她的无穷魅力吧!”充满激情的语言向学生发出了“邀请”,学生怎能不心动并行动?一节课能激发出学生阅读文学的兴趣,功莫大焉!
盛老师在“互动交流”环节分析本节课切入点选择的依据时说:明朝公安派作家袁中道有句话“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用这话来评价《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很恰当。我觉得,盛老师的这节课不也正有着“无限烟波”吗?
姜涛,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