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61

[ 秦志林 文选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情感

◇ 秦志林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名作。当时南宋偏安已久,文恬武嬉,战备荒弛,将帅乏人,韩侂胄骄恣轻敌,重用的又是虚有其表之流。词人来到镇江后,一面尽心尽力,为北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一面又为自己未被充分信任,不能驰骋疆场、施展将帅之才而怅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他六十六岁时,写下了这首词作。这首词借古讽今,借事抒情,鲜明强烈而又委婉沉郁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思想情感。
  词的上片怀古伤今,正面追念前代英雄人物的业绩,借以抒发自己北伐抗金的热切期望。前段六句,写三国时吴国大帝孙权。京口本为孙权(字仲谋)设置的重镇,一度曾为都城。词人登上城北北固山上的北固亭,缅怀起这位开创基业,抗曹安邦的英雄。可如今这样的英雄到哪儿寻找呢?历史的风风雨雨,将孙吴时代及其后的英雄人物的风流余韵,将京口繁盛时期的歌舞盛会,都吹打得无影无踪。在此,词人既表露了当今能出孙权那样的英雄来领导北伐的热切期望,又抒发了这种期望不可得的吊古伤今的情怀。后段五句,转写南朝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业绩。寄奴,即刘裕小字。刘是京口人,“寻常巷陌”,暗暗点明刘裕出身贫寒。想当年,实际掌握东晋大权的刘裕亲率精锐,渡江北伐,挥师万里中原,先后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煊赫一时。追念刘裕的北伐业绩,更是明显地寄寓了自己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壮志宿愿,寄寓了期望再出现一个“刘裕”、取得北伐抗金胜利的美好理想。当然,这样的北伐英雄,如今也消逝而去,只剩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以及人们的追慕了。故而也同样流露出吊古伤今、时无英雄的深沉感慨和光阴流逝、时不我待的深深怅恨。
  词的下片借古讽今,借历史上北伐失败的教训、金兵入侵的史实,告诫当朝不可草草北伐,并借廉颇晚年的遭遇,进一步表达愿为国所用而不被重用的悲愤。前三句为第一层,写宋文帝草草北伐、大败而回的情形。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轻信王玄谟等人的大言,匆匆遣之北伐,梦想取得像西汉霍去病那样追击敌人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的辉煌胜利,结果全师溃败,仓皇南逃,心惊胆战,时时回顾追击之敌。北魏军队一直追至长江北岸,声称渡江南下,令刘宋朝野震恐。词人精心选择这段史实,借古讽今之意尤为鲜明。“草草”二字,力敌千钧,严重警告当事者切不可草率北伐,以免重蹈覆辙。其中,也包括用人不可“草草”的卓见。可惜,轻敌自专、只图侥幸的韩侂胄非但不听忠告,反而借故将词人免职,次年北伐,果然一败涂地,自己也被政敌谋害,落得个身首分离。
  中间六句,是下片的第二层,词人眺望大江对岸的扬州,思路回到宋文帝四十三年前的时刻。当时,词人率义军南归,途经扬州战场,亲见金兵入侵的战火和破坏痕迹遍地皆是。如不是虞允文采石水战重创金兵,不是一心渡江的完颜亮遭黜被杀,局势将更不可收拾。这种惨痛的往事真令人不堪回首!而令人同样不堪回首的是,四十三年后的今天,只见对岸佛狸祠下,竟然是民众祭拜、社鼓闹猛、神鸦盘旋的场面!这种情景充分说明前线人民民族反抗意识的消沉,说明北伐备战只是一句空话而已,这不能不激起词人更为深沉的悲哀!因为佛狸祠,正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当年追击刘宋败军,追至长江北岸驻军瓜步山时所建之行宫,也是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督师渡江的大本营,它是敌人南侵的象征,是宋人国耻的标志。而今前线民众却对之顶礼膜拜,呈现着一派和平的景象,怎能不使词人忧愁万分、极度悲痛呢?
  结尾三句是下片的第三层,也是全篇的词眼。廉颇是战国时赵国的老臣宿将,多次战败强秦,后遭陷害,逃居魏国。其时,赵国“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派使者探望,廉颇老当益壮,极愿为赵国抗击强秦而重上战场,便“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使者为仇家所贿赂,谎称廉颇“顷之,三遗矢(屎)矣”。于是赵王不再起用。词人在全篇的归结处精心选用了这一典故,是含蓄良深的:一方面借廉颇的壮心不老而自况,婉曲而强烈地表明自己愿挑起抗金复国的大任;一方面借此抒发了当朝者无视多年力主抗战的元老重臣,只讲派系亲疏而重用年少轻进之士的深沉忧虑和悲愤。这忧愤并非出于个人得失,而是出于对北伐大业能否胜利的深谋远虑。这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悲愤呼喊,紧紧交织,表现得如此强烈深广,而又潜气内转、曲折掩抑,呈现出那种特别令人感动的力量,极好地体现了辛词豪壮沉郁的主导风格,永远闪耀着崇高美与悲剧美的巨大魅力。
  
  秦志林,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