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26

[ 谢丽娜 文选 ]   

培养农村学生的读写说能力

◇ 谢丽娜

  农村学生由于所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活范围相对狭窄,所处的农村大环境在文化层次上相对偏低,家长品德和文化修养上有较多的封建思想残留等诸多因素,造成农村学生的读、写、说水平都较低。那么,要想真正提高农村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课堂教学是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第一,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实施建议”中倡导“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里从阅读声音的明暗,信息摄取的详略,阅读速度的快慢三个维度进行了说明,展示了朗读、诵读、精读、默读、略读、浏览等6种阅读方法。
  既然课标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那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文本的“可读”因素,指导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教给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这里既包括普通话水平,又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9课《生命生命》时,我们可这样设计:①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以检查预习效果(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普通话水平);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是通过哪几件小事来写生命的?注意读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可以拿出笔来标标画画,写写旁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边读边想的习惯(训练了学生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养成基本的正确的读书习惯);③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事例,谈谈理由,同时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训练默读方式和边读边思的读书方法);④全班交流时,指导设身处地地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赛读、评读、范读、超越自我读,一次比一次体会深刻(训练精读方式);⑤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下来(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第二,新课标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针对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类型的作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习作写“家乡的景物”,在习作要求中,就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①“观察要特别仔细,说出景物的特点”;②“按一定的顺序”;③“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④“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写作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先想清楚再写,正确合理地使用标点符号,尤其个别难理解的标点,如对话中的引号及其特殊的使用方法。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下的好词佳句,优美诗文大胆合理地引用到自己文章中去,创造性地再次使用。教学中,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相互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
  第三,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口语交际方法”的指导。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有感而发;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个生动的动画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打开话源;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趣味活动,如辩论会,小记者采访,演讲比赛等。教师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可多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富有口语才能的领袖、将军、文学家等,同时还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读、写、说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唯物辩证法推论,“读、写、说三个方面的能力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读”的训练中渗透“写”的训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十二册《穷人》一课时,课后练习题安排了“续写《穷人》故事”一题,这样安排就体现了“读、写”结合,把读后的想法感受记下来。还可以在“读”的训练中渗透“说”的训练,例如在教学记事文中,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概括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样在“读”中就训练了“说”。还可以在“写”中训练“读”,例如习作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读、互读作文,在读中找出不足,进而修改,读了改,改了写,从而成为一篇好文章,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可以在“说”中训练“写”,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在语文园地中把“写作”安排在“口语交际”之后,并且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说、写,这就是“说”、“写”的密切结合。
  
  谢丽娜,教师,现居山东济宁。

培养农村学生的读写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