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它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结合整体感知渗透审美的直观性,结合语言品读渗透审美的情感性,结合主体感悟渗透审美的社会功利性,从而,使审美渗透如春雨滋润,如春光沐浴,如春潮涌动。
一.结合整体感知渗透审美的直观性
审美意识(美感)首先表现出直观性的特点。直观性包括两层意思:首先是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也就是说,审美过程始终要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过程中进行。其次,审美感觉的直觉性表现在审美欣赏之时,人们无需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在刹那间可以获得美的感受,或赞叹,或爱慕,或欣赏等等。
整体感知是就内容和形式方面整体上的认知和感受。结合整体感知渗透审美的直观性,是美育渗透的基础。
如,让学生自主阅读《秦兵马俑》,要求学生找出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再根据过渡句的提示,把握全文的结构与内容,从而,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审美感受。
师:读完全文,你们认为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我们认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兵马俑规模宏大,表现在哪里?
生: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生:规模宏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积大,达19120平方米;二是数量多,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生:规模宏大,以一号坑为例,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师:如果我们置身于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之中,那么,我们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勤劳的、智慧的。
生:我感到,古代的能工巧匠的制作工艺是高超的。
师:文中哪一句说出了我们的内心感受?
生: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
在整体感知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都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而客观地存在着,作为审美活动的前提发生作用。因此,审美的直观性没有理性因素起作用,就不能获得深层意义上的审美愉悦,就不会形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特殊统一。
二.结合品读课文渗透审美意识的情感性
审美意识的情感性,首先表现在审美活动自始至终充满着情感色彩,各种心理因素以情感为纽带有机而和谐地统一活动着,对对象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无不带上浓烈的情感因素。因此,结合品读课文渗透审美意识的情感性,是美育渗透的主渠道。
如,作者在描写兵马俑的众多类型中,用词富有变化,又形象逼真。在品读中,先示例说明:在介绍将军俑的时候,文中说“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这里的“戴”、“披”、“握”逼真地描写了将军俑的英姿,并使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然后,由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说明描写武士俑、骑兵俑等形象时用词的准确性。
生:作者在描写武士俑时,说“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瞪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这里的“穿”、“套”、“蹬”再现了武士出征前的精悍形象。
生:作者在描写骑兵俑时,说“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这里的“着”、“蹬”、“执”、“持”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骑兵俑随时准备上马冲杀的形象。
师: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有表情地朗读描写“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等语段,注意突出语段中的动词,进一步体会这些动词对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作用。
生:写将军俑,金冠、铠甲、宝剑,都是将军的装束;“戴金冠”、“披铠甲”、“握宝剑”,是将军的风度,突出了将军俑从容自若的神态。
生:写武士俑,战袍、铠甲、战靴,是武士的装束;“穿战袍”、“套铠甲”、“蹬战靴”是武士的特征,表现了武士出征前的英姿。
生:写骑兵俑,短甲、紧口裤、马靴、弓箭,是骑兵的装束;“着短甲”、“着紧口裤”、“蹬长筒马靴”、“执缰绳”、“持弓箭”,勾画了骑兵临战前的静态。
经过理性的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情理相生,无论是对词语的审美感知,还是对语言的审美体验,都渗透着审美意识的情感性。
综上所述,根据状物类散文教学的要求,我们应有机地进行美育渗透,既突出状物的特征,又体现散文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略审美的过程,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审美的情趣。
蔡杰,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