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语文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对教师而言作文教学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且作文教学耗时长,见效慢,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本人认为应从大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入手。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大力倡导生活意识,使学生明白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不爱写作文或作文写不好,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无米下锅”,以致作文中常出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言之无物的现象。即使写得出来,无非就是仿写照抄一些陈旧的题材,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大多缺乏有计划有系统地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运用写作素材的训练,在写作材料的准备方面,功夫没有下足。若想让学生作文一下笔就滔滔不绝,有话可说,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则尤为重要。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冈察洛夫说:“我只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的看见过和我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与之常在的东西。”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丰富多彩的生活其实是非常鲜活的写作素材。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积累生活素材,收藏生活琐片,感悟人生哲理的习惯,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进入平凡生活,调动学生的耳、鼻、眼、手去触摸生活,去观察生活万象。或许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平淡普通,简单枯燥,每天做的事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接触的人是老师、父母、同学,实在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可写。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正因为平淡才有意义,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就能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新鲜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不闭目塞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总会发现让我们动情的东西。许多反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文章,文中所写之事也都极为平常,却非常感人,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令人感动的瞬间,能感悟出令人动容的真情。
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而观察又是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谆谆告诫儿子“如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工夫,便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养成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交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一是用心观察,充分感受。这可以通过利用课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材料。观察时要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在观察时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由整体到局部,把局部看细看透,要由表及里。二是指导学生留意观察自己经历的生活,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寻找写作的材料,力争把生活中的精彩融于笔端,达到真实生动地表现生活的目的。三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文章以情感人,情从何来,情应从切身经历来。每个人对亲身经历的定会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多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如集体活动、劳动、动手制作等,这些活动对于积累更好的写作素材是很有必要的。四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其兴趣,创设情景,使其产生留心观察事物,主动搜集写作材料的欲望。在观察时一定要选择具体可感的事物。五是重视阅读。阅读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获得各种知识经验,丰富阅历,同时也可以开拓视野,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力保障。
二,教会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日益严重,大多内容陈旧,思想老化,选材不新,不能翻出花样写出新意。在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上也是相差无几。没有新的发现、新的角度,写出的作文也就缺乏奇妙的思路、绝妙的想象等。要使学生在写作中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十分必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充分说明观察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观察要讲究方法,要有序,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事物就有了条理性,写出的文章内容就丰富,形象就生动感人。在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使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如让学生以冬天为题写一篇作文,大多数学生会从观察冬天的大地万物入手,写冬天的寒冷,万物的死寂,而有的学生却另辟蹊径,从观察冬天孕育生机入手,先写冬天的肃杀凄凉,然后笔锋一转,进而写冬在肃杀中所蕴藏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严冬之下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从而体现了写作的独特之处。在观察同一事物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顺序观察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就会有不同或相反的立意。如写冬雪,大多是赞美雪的洁白无暇、纯洁美丽,或是大地在白雪的装扮之下的银装素裹,妖娆娇艳。若是换一角度,雪又藏污纳垢,掩盖了大地上许多丑陋的东西。同样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大同学欺侮小同学、卫生值日不尽职、随地吐痰、拾金不昧等题材,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学生对之是不加思索的批判或赞美。他们是否还能想出这里包含着其它什么道理呢?实际上,只要老师稍加引导或学生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就能从另外的角度产生别具匠心的立意:小同学为何会被大同学欺侮?值日生为何不尽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在作文中有新的立意。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每个学生能冲破束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必定会有新的收获,从而在作文中有新的立意,写出别具匠心的文章来。
三、教会学生捕捉事物的特征,并结合自己的人文积累、生活积累有创意地表达。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观察中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尤为重要。自然万物的存在,促成了社会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多样化,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特征,在观察时,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深入挖掘物与事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发现不易为人们注意的重要细节。同时,作文是要借助语言这个表达工具的,对对象形成印象或进行思考都要运用语言,好的语言又存在于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印象愈清晰,思考愈准确,语言的运用就愈恰当。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文积累,生活积累,运用恰当的语言有创意地表达出来,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我们大力引导的不止这些,诸如表达,立意等,这都需要语文教师深入钻研,切实担当好学生作文的引导者的角色,并付诸辛勤的劳动,真正培养起学生的作文热情,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作文之路,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娄丽云,教师,现居安徽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