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4期 ID: 141228

[ 娄新强 文选 ]   

对阅读教学中小组讨论法的思考

◇ 娄新强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体现新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各级各类观摩课、研讨课上,语文教师们开创了诸如表演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小组讨论法的运用,让课堂充满活力,气氛热烈,学生积极踊跃,评课教师也一致认为“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那么,这是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了呢?本人认为不然。
  小组讨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若是运用得当,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尽管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一声令下,学生们就三五一组,围成一团,“叽叽喳喳”讨论声响成一片,气氛很是热烈,几分钟后,教师大手一挥,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当课堂结束后评课时,只能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讨论积极来评价,至于对学生到底学了些什么,教师给了学生什么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却很含糊,学习效果如何教师自己有时也很模糊。这种小组讨论法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甚至没有效果,这种方法只是具有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表面特征,其内在的实质性的东西涉及却很少。合作探究性学习应具有互动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助性、评价的自主性等特征,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灌输的瓶子,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在讨论小组组建时,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不同层次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在分组时尽量把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因为这样的合作讨论可以达到互补的作用,使能力不同、水平有差异、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避免了在课堂上成绩好的当演员,学习能力差的当观众这一情况的发生,实现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充分发展的目的,也才能把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落到实处。
  二.课堂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本内容,随意地设置了几个问题就放手让学生热烈的讨论,可以说有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只是白白地浪费时间,仅仅是表面的热闹而已。讨论的问题首先是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能够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要紧扣教学目标,而不是搞一些难易失度、大小失当的“满堂飞”式的讨论,讨论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整个教学行为离不开教师的讲述、指导、评价,但在众多的观摩课、研讨课中,教师只热衷教学新理念的展示,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少讲甚至不讲,提出几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讨论,很怕在课堂上一讲就被戴上“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帽子。实际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对讨论中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应及时点拨纠正。
  四.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小组活动学习中,探究或讨论的问题一般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才能进行,而不是肤浅的表面上的合作。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生活经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差异,所以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因为课堂上的时间原因或是别的原因,当学生的思路刚打开,情绪刚活跃时就草草收场,这样就达不到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讨论法是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科学地加以运用,切实地把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娄新强,教师,现居安徽怀远。

对阅读教学中小组讨论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