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0146

[ 于平 文选 ]   

如何指导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 于平

  文言文的学习一直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有的同学甚至一见到文言文就犯“晕”,学生虽然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但是上课时仍然会觉得是在云里雾里,老师授课当然也是以疏通文章大意为首要任务,然后再对部分字词做重点讲析。即使这样,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困难重重。课内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感到为难了,课外的文言文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同学甚至戏言:古人为什么要写这样深奥难懂的文章呢?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也并非如此艰难,学习做题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技巧。下面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指导文言文阅读。
  
  一、把握住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从目前江苏省的中考趋势来看,中考文言文的阅读倾向于课内外比较阅读或者是直接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也是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加重视的。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学习的障碍就是文言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时间都与现在相距甚远,语言的行为习惯与现在亦有很大差别,一是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的词以双音节为主,所以学生仍是会把“可以”理解为一个词,而不是“可以”与“凭借”这两个词。鉴于文言文这些文体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有明确的认识,首先,必须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认真仔细地对照课文的注释,然后逐字逐句地与学生一起翻译全文,在充分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来分析文章的内容与写作特点等宏观的方面,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文言文中虚词的学习技巧
  
  从整个初中文言文课文来看,所涉及到的虚词重点有12个,包括:“之、其、而、以、则、乃、于、然、焉、为、乎、也”,一些虚词的用法是经常出现,如“之”作为“的”、作为代词以及作为不译的助词,对于这几种情况,学生通常都能理解并且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作为动词“去、到、往”的意思则较少出现,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记住几句代表性的文言句子,《陈涉世家》中的“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以及“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题。作为无实义、不翻译的时候,也可以记住一两句典型句子,如《爱莲说》中“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再比如,“其”这个词,代词是它的常见用法,但是作为副词,用在句首表揣测语气或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就比较少见一些,教师也同样可以指导学生记住典型的句子,包括《马说》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以及徭阳楼记》中的“其喜洋洋者矣”。这是第一种识记法。第二种则是排除法,如“而”这个词,它主要包括:表并列、表承接、表递进、表转折、表修饰这五种,对于前四种学生一般都能做出明确的判断,但是作为修饰的作用,学生有时很难理解,这样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如果不是前四种,那么就是修饰,代表的例句有《醉翁亭记》中的“杂然而前陈者”,《鱼我所欲也》中的“呼尔丽与之”等。第三种则是归纳练习法。这种通常是用于“以”、“于”、“为”这三个用法较多的词,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把每篇文言文中的这几个词的例句根据用法归类,然后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反复练习,加强记忆,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比较死板,但是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与单篇课外文言阅读技巧
  
  如果是把两篇文言文的片段放在一起比较,那么这两个片段必然有共同之处,可能是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也可能是与作者本人相关的介绍,或者是相同的问题,如游记,或者是相同的主题等等,因此,在指导比较阅读的时候,应该首先让学生把握住两篇文章的共同点,然后再具体地理解,特别是课内外的比较,学生已经对课内的文章比较熟悉了,这样再找到共同之处,对课外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是让学生仔细看题干,因为在题干中经常涉及字词、句子的翻译和主题三个方面,有些字词释义的选择对学生理解课外文是非常有益的,而主题的选择项也有助于学生判断课外文章的大意。
  文言文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训练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只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做到细心、耐心、恒心,文言文这块“硬骨头”就一定会被“软化”,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障碍。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如何指导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