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0144

[ 徐凤琴 文选 ]   

在探究性学习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 徐凤琴

  学习语文方法多种多样,但要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还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潜能,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什么是探究呢?探究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方式和活动倾向,并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某种或多种行为方式,也就是人们对未知的事物存在一种认知的欲望。这就像一些禅院寺庙的许多门大多锁着一样,这促使许多游览者往往伸长脖子,对着门缝,想看到门后究竟都有什么;或者是了解已知事物的现状,也就是“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可以说,探究的基本涵义就是满足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好奇与求知的过程,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不断达到一种新境界。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有的探究是离不开问题的,问题的来源大体上有两个途径,一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实质就是怀疑精神的体现,在这方面前人早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只有有了疑问,才会发现问题,进而努力解决问题,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的究竟,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异,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抄写课文的词句,倾听老师的满堂灌讲,背诵老师预设的固定答案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荡然无存。而探究性学习则不同,第一,它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内外文本的过程中去获取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比如《范进中举》中写到,“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说了一会,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选文中两次写到胡屠户“低着头”,他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呢?如果学生能自己赏析评价的话,那他们对这样一个典型市侩的丑恶嘴脸一定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第二,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己查找工具书去解决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鼓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名著进行阅读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三,要引导学生具有开放性的视野。所谓开放的视野即要从更广阔的空间来审视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要具有多元性、多角度的思维。简言之,就是不能用某一种固定的说法或答案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否则的话,学生就缺乏想象性和创造力。有一个简单的事例,说小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老师问学生这是什么,结果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有说像月亮的,有说像月饼的,有说像碗口的,有说像操场跑道的,有说像老师明亮的大眼睛的……而同样的问题中学生和成年人的回答却是唯一的,他们的回答分别是“圆”和“句号”。这个例子警示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维反而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受某种经验的约束和控制。可见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是何等的重要。当然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关键还在教师,也就是说,只有视野开阔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的学生,而那些思维僵化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只能被边缘化。
  第四,要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探究性学习说到底还是一种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不会到掌握、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知之甚浅到知之甚深的过程,如果探究离开了“实”而漫无边际,那这种探究就会毫无价值可言,抑或是对文本都不甚理解就去探究,这样的探究只能造成新的妄解或曲解。
  总之,探究性学习重在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当然,如果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顺利地探到根,究到底,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我们要确实有这样一种精神。

在探究性学习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